胰岛素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关于糖尿病的重要认知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皮肤科最好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30823/4243632.html

1、基本概念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系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2、流行病学

(1)世界各地都有,发病率逐年上升。

(2)目前全球约有3.8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不包括不知道已经患有糖尿病的隐性患者),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1.14亿,全世界每三到四个糖尿病患者就有一位来自中国。

(3)在中国,6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约20%患有糖尿病,另有约20%是糖尿病的后备军。更糟糕的是,个人中只有1/3的人知道自己有病,有病的人去治疗的只有1/4,治疗控制好的只有40%,控制的不好就导致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增加。

3、主要分类

(1)Ⅰ型糖尿病(DDM):原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大多30岁,发病率约占患者总数的10%;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起病较急,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多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必须用胰岛素治疗。

(2)Ⅱ型糖尿病(NIDDM):原名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发病率约占患者总数的90%;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仍有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3)继发性糖尿病:由于已知的原发病所致的慢性高血糖状态,糖尿病是这些原发疾病的一种并发症,一般而言,在原发病得到根治后,继发性糖尿病可以痊愈。

(4)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前已有糖尿病的患者妊娠,发病率不足20%;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糖耐量减退,妊娠期才出现糖尿病,发病率占80%以上;患者糖代谢多数于产后能恢复正常,但将来患Ⅱ型糖尿病的机会增加;糖尿病孕妇的临床经过复杂,对母儿均有较大危害,必须引起重视。

Ⅰ型糖尿病与Ⅱ型糖尿病区别

Ⅰ型

Ⅱ型

病因

免疫与遗传

遗传、生活方式

发病年龄

青少年

中老年

临床症状

明显

不明显

体重

偏瘦

偏胖

胰岛素分泌

绝对缺乏

相对缺乏

酮症酸中毒

易发生

不易发生

治疗

注射胰岛素

口服降糖药

4、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Ⅰ型或Ⅱ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家族史,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伴有糖尿病;Ⅰ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Ⅱ型糖尿病明确的基因突变主要有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2)环境因素:Ⅰ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β细胞。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Ⅱ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Ⅱ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

5、临床表现

(1)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体重减少):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Ⅰ型糖尿病,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症状更为明显。

(2)疲乏无力,肥胖:多见于Ⅱ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

6、伴有糖代谢异常的常见疾病

(1)肝脏疾病:肝硬化患者常有糖代谢异常,典型者空腹血糖正常或偏低,餐后血糖迅速上升,病程长者空腹血糖也可升高。

(2)慢性肾功能不全:可出现轻度糖代谢异常。

(3)应激状态:许多应激状态如心脑血管意外、急性感染、创伤、外科手术都可能导致血糖一过性升高,应激因素消除后1~2周可恢复。

(4)多种内分泌疾病: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甲亢、嗜铬细胞瘤及胰升糖素瘤等多种疾病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除血糖升高外,尚有其它特征性表现。

7、并发症

糖尿病的并发症可达百种以上。糖尿病患者死亡率最高的为心脑血管病变占50%,其次是肾病为10%以上。糖尿病患者95%以上并发视网膜病变,是四大致盲原因之一。糖尿病造成的截肢占非外伤性截肢的85%以上。常见并发症包括:

(1)肠胃功能紊乱:大便干稀不定。

(2)眼病:视力模糊,眼底出血,视网膜病变及脱落,白内障。

(3)脑血管病:脑动脉硬化,脑出血,脑血栓,失眠。

(4)心血管病:冠心病,心律不齐,心跳过速。

(5)肾病:尿蛋白,肾炎,肾衰,尿毒症。

(6)神经末梢病变:手脚麻木,发凉,神经疼,关节疼。

(7)糖尿病足:下肢溃疡,坏疽。

8、检查指标

(1)血糖: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2)尿糖: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肾糖阈增高时即使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时可能呈阴性,故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3)尿酮体:是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三种不同成分的总称,它们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4)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水平稳定,可反映取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5)糖化血清蛋白:是血糖与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映取血前1~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6)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Ⅱ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7)血脂:糖尿病患者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8)免疫指标: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是Ⅰ型糖尿病体液免疫异常的三项重要指标,其中以GAD抗体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对Ⅰ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大,在Ⅰ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中也有一定的阳性率,有预测Ⅰ型糖尿病的意义。

(9)尿白蛋白:放免或酶联方法可灵敏地检出尿白蛋白排出量,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轻度升高。

9、确诊标准

(1)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

(2)没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重复测定数据仍达以上水平的。

(3)没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血糖≥11.1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11.1mmol/L。

10、排除标准

(1)糖耐量2小时血糖7.8-11.1mmol/L之间,为糖耐量受损。

(2)空腹血糖6.1-7.0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

(3)餐后血糖7.8mmol/L及空腹血糖5.6mmol/L。

11、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①教育:让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②自我监测血糖: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Ⅰ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2mmol/L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HbA1c小于7%;Ⅱ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度可适当减少。

(2)运动治疗

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减少身体脂肪量,增强体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长短应根据病人的总体健康状况来定,找到适合病人的运动量和病人感兴趣的项目。运动形式可多样,如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极拳、跑步、游泳等。

(3)药物治疗

①口服药物治疗:磺脲类药物(Ⅱ型DM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者均可用磺脲类药物),双胍类降糖药(Ⅰ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病情不稳定,肥胖型Ⅱ型糖尿病单用饮食治疗效果不满意者,Ⅱ型糖尿病单用磺脲类药物效果不好,Ⅱ型糖尿病继发性失效改用胰岛素治疗时),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Ⅰ型和Ⅱ型糖尿病均可使用,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如伏格列波糖餐前、阿卡波糖餐前即刻口服),胰岛素增敏剂(可单用,也可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剂(瑞格列奈为快速促胰岛素分泌剂,餐前即刻口服,每次主餐时服,不进餐不服)。

②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制剂[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短效、中效和长效胰岛素,已制成混合制剂(诺和灵30R、优泌林70/30)],Ⅰ型糖尿病需要用胰岛素治疗,需经常调整剂量,Ⅱ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失效者,最大不良反应为低血糖。

(4)饮食治疗

各种类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部分轻度患者单用可控制病情。

①总热量:需要量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力活动量、病情等综合因素来确定;儿童、青春期、哺乳期、营养不良、消瘦以及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应酌情增加总热量;肥胖者要严格限制总热量和脂肪含量。

②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每克产热4千卡,是热量的主要来源,应占总热量的55%~65%。

③蛋白质:蛋白质每克产热4千卡,占总热量的12%~15%,糖尿病肾病者应减少蛋白质摄入量。

④脂肪:脂肪每克产热量9千卡,约占总热量25%,一般不超过30%;动物脂肪主要含饱和脂肪酸,植物油中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糖尿病患者易患动脉粥样硬化,应以植物油为主。

本文内容部分来自网络,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不代表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