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瘤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大肠肿瘤关系研究进展
TUhjnbcbe - 2021/6/27 22:35:00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与大肠肿瘤的关系目前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Hp感染能增加大肠肿瘤的发生风险,但也有学者认为它们之间没有相关性。本文就Hp感染与大肠肿瘤的关系及其可能的机制进行系统性阐述。

-

1

-

Hp感染与大肠息肉关系

近年有学者提出Hp感染增加大肠腺瘤息肉发生风险,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Hp是大肠息肉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已知不同Hp菌株致病力是不同的,Selgrad等发现CagA+Hp感染组大肠息肉发生风险显著增加,按异型增生不同程度分组显示Hp感染增加腺瘤伴轻度不典型增生发生风险,但并不增加腺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发生风险,提示Hp感染与大肠息肉关系与其不同致病因子(如CagA、VacA等)可能存在一定联系。Jung等研究显示男性比女性易患大肠息肉,但Wu等研究显示Hp感染增加大肠息肉发生风险,在女性尤其明显,笔者认为可能为遗传因素、性激素水平差异或生活方式不同导致大肠息肉发生存在性别差异。Wingo等研究指出雌激素对于大肠息肉是保护性因素,其能降低大肠息肉的发生、发展风险。雌激素可降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后者作为癌前病变的生物学标志,可能通过影响息肉上皮细胞增殖与平衡改变导致腺窝结构的异常,参与息肉形成过程。目前Hp感染对大肠息肉和雌激素水平之间关系影响的研究较少,所以Hp感染与大肠息肉发生风险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及其可能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多篇文献报道Hp感染性胃炎增加大肠息肉发生风险。Sonnenberg等纳入例大样本研究中显示Hp感染性胃炎增加大肠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进展期腺瘤、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发生风险。Lee等研究发现Hp感染萎缩性胃炎是大肠息肉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p感染非萎缩性胃炎以及Hp阴性萎缩性胃炎不是大肠息肉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发现Hp感染萎缩性胃炎明显增加近端大肠息肉发生风险。

Zuniga等回顾性研究发现:Hp感染显著增加大肠息肉发生风险,在年龄大于50岁患者中更为明显;Hp阳性者行三联疗法(阿莫西林+克拉霉素+PPI)根除Hp并长期口服PPI能显著减少大肠息肉发生风险;非Hp感染患者长期使用PPI并不能减少大肠息肉发生风险。Inoue等对直径5mm大肠息肉内镜下切除的99例患者进行为期1~2年的随访发现,Hp感染与大肠息肉复发相关,但不是大肠息肉复发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大肠息肉患者应行Hp检测并建议Hp阳性应行根除治疗,但目前尚无指南指出大肠息肉Hp阳性患者行根除Hp治疗使患者获益,未来还需要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证明根除Hp治疗对预防大肠息肉发生及复发起积极作用。

Wang对纳入的27篇文献荟萃分析显示Hp感染增加大肠息肉风险为65%~90%,亚组分析显示Hp感染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风险相关,另外笔者认为Hp感染在管状腺瘤发生发展中作用比在绒毛状腺瘤重要,而后者更容易发生癌变。

Guo等纳入9篇亚洲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发现Hp感染可能增加大肠息肉风险,但亚组分析显示仅日本存在Hp感染与大肠息肉发生风险相关,作者指出由于研究和结果对单个文献的敏感性有显著的统计学异质性,因此荟萃分析的结论是有限的,需要通过更高质量的病例对照或队列研究进一步证实。我们发现上述提到的荟萃分析纳入的研究多数来自西方国家,而亚洲国家较少,纳入的亚洲国家中主要为日本,少数来自中国。因此Hp感染增加大肠息肉风险可能存在种族人群和地域的差异影响。

上述研究显示,Hp感染与大肠息肉发生风险有关,且上述研究多采用血清Hp-IgG作为检测Hp方法。但Abbass等研究用快速尿素酶法和组织学方法检测Hp,发现腺瘤性息肉组Hp感染率(31%)高于对照组(26%),而增生性息肉组Hp感染率(19%)低于对照组(2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oylu等研究中用免疫组化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技术(即SABC法)作为检测Hp方法,发现Hp感染不增加大肠息肉发生风险(P0.05)。

目前来看,Hp感染与大肠息肉发生风险是否相关尚存争议,造成这种现象可能原因有:

(1)研究纳入样本量大小不一;

(2)对于样本的选择偏倚;

(3)纳入及排除标准不统一;

(4)Hp检测方法不一样;

(5)发表偏倚。

-

2

-

Hp感染与大肠癌关系

我国随着结肠镜的普及,大肠癌检出率较以往有上升趋势,但早期大肠癌发现率仍较低,这可能与我国没有对高危人群形成针对性大肠癌筛查方案有关。有学者从大肠癌患者肠道中发现Hp-DNA的存在,近年也有不少国内外学者报道Hp感染与大肠癌之间的关系。高峰等研究显示大肠癌组Hp感染率高于结肠镜正常组(P0.01),认为Hp感染发生大肠癌风险是非Hp感染组的2.66倍。Zhang等研究显示Hp感染增加大肠癌风险(OR=1.30,95%CI=1.14~1.50),对年龄、性别、吸烟、生活方式、教育、经济水平等因素进行校正分析显示OR值降低至1.26(95%CI=1.09~1.47),提示Hp只是大肠癌发生过程中危险因素之一,大肠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在内共同作用所致;在对不同时期大肠癌分层分析显示HP感染增加早期大肠癌(Ⅰ+Ⅱ期)风险。

董红霞等通过荟萃分析显示Hp感染与大肠癌的发病明显相关(OR=1.42,95%CI=1.38~1.46),且存在地域、经济水平差异;亚洲国家Hp感染人群大肠癌发生风险较低(OR=1.29,95%CI=1.13~1.48),而美洲国家Hp感染人群大肠癌发生风险最高(OR=1.44,95%CI=1.39~1.48);从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发展中国家人群Hp感染人群大肠癌发生风险较低(OR=1.17,95%CI=1.01~1.37),发达国家人群Hp感染人群大肠癌发生风险较高(OR=1.43,95%CI=1.39~1.47),这可能与各地域基础卫生条件、文化教育、经济水平、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导致Hp感染率不同相关。

多数学者认为Hp感染与大肠癌发生风险有关,但也有个别学者认为Hp感染与大肠癌发生无关。Epplein等学者研究显示虽然Hp感染与大肠癌发生无关(OR=1.03,95%CI=0.59~1.77),但是发现Hp-蛋白特异抗体与大肠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这些蛋白特异抗体包括VacA、HP、HP、NapA和HcpC,其中VacA与大肠癌风险存在正向计量-反应关系(P0.05)。

-

3

-

Hp感染致大肠肿瘤发生可能机制

目前关于Hp感染致大肠肿瘤发生机制尚不清楚,但高胃泌素血症和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是目前认为Hp感染导致大肠肿瘤可能机制之一。在小鼠动物实验中发现胃泌素过度表达可使胃组织20个月内发生肠化生病变-不典型增生-最终发展成胃癌。因此有一个假设是Hp感染可能间接通过胃泌素水平变化导致大肠癌发生:Hp感染引起胃体黏膜萎缩性改变,通过胃窦G细胞负反馈机制导致高胃泌素水平,从而促进结肠黏膜的生长。有研究表明Hp感染诱导高胃泌素血症常常伴随大肠黏膜组织中COX-2高表达。Hartwich等研究中进一步显示在Hp感染的大肠肿瘤组织中胃泌素、COX-2、抗凋亡基因mRNA受体表达增加,提示高胃泌素血症和COX-2可能通过相互作用导致大肠肿瘤发生。

另外Hp感染还可能通过免疫耐受机制导致大肠癌发生,Frumento等研究显示低色氨酸水平及其降解产物-犬尿氨酸浓度增加可能直接影响肿瘤患者对抗原刺激的T细胞介导免疫应答反应,而Engin等发现大肠癌患者Hp阳性组较Hp阴性组犬尿氨酸/色氨酸比率明显增高,推测Hp感染可能通过免疫耐受导致癌症发展。

目前认为高胃泌素血症、COX-2高表达以及免疫耐受是Hp感染导致大肠肿瘤发生发展机制之一,但目前具体生理机制仍不清楚,有待深入探究。

-

4

-

结论

Hp与大肠肿瘤之间关系目前尚无明确定论,但多数研究认为Hp感染在大肠息肉和大肠癌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作用。对Hp感染及Hp感染相关性胃炎患者,尤其是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建议行结肠镜检查筛查大肠肿瘤。目前Hp感染引起大肠肿瘤风险增加的机制尚不明确,但高胃泌素血症、COX-2的高表达以及免疫耐受机制是目前认为可能机制之一,具体的信号通路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略)

本文摘自:付成锋,杨宏昌,彭铁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大肠肿瘤关系研究进展.海南医学.,29(9):-.

作者:付成锋1,2综述杨宏昌1,彭铁立1审校1暨南医院消化内科;2医院消化内科

1
查看完整版本: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大肠肿瘤关系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