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年11月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 [复制链接]

1#
北京儿童医院看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80807.html

年11月份温州市普通高中选考适应性测试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人体内无机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但不宜摄入过多

B.甲状腺激素的元素组成是C、H、O、I

C.肌肉细胞的兴奋性与血浆Ca2+浓度正相关

D.维持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无机盐分别是K+和Na+

A

1、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A、铁是人体必需的元素,铁元素摄入过量可能会引发肝硬化和糖尿病,急性铁中毒者还会迅速休克,故不宜摄入过多,A正确;

B、甲状腺激素属于氨基酸衍生物,含有C、H、O、N、I(碘)元素,B错误;

C、血浆Ca2+浓度与肌肉细胞的兴奋性呈负相关,当Ca2+过多时,会引起肌无力,C错误;

D、K+在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是Na+、Cl-,D错误。

故选A。

2.下列关于保护野生生物及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外来物种的迁入必然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B.每一种野生生物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基因库

C.人类尚未充分认识到野生生物的所有价值

D.对待野生生物的态度是衡量精神文明的标志

A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①直接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如袁隆平利用野生水稻培育了高产抗病杂交水稻)、美学价值等.②间接价值:生物多样性具有重大的生态功能,一般表现为涵养水源(如森林生态系统被喻为“地下水库”)、净化水质、巩固堤岸、防止土壤侵蚀、降低洪峰、改善地方气候、吸收污染物,并作为二氧化碳汇集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等等。③潜在价值:我们对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还未发现、未研究、未开发利用的部分。

A、外来物种常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下降,但若本环境原来有某种生物A导致其他生物减少,该外来物种B能捕食或者寄生在A物种体内,则A的减少或灭绝可能导致本地的多样性恢复(增加),A错误;

B、物种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基因的不同,故每一种野生生物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基因库,B正确;

C、野生生物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等,潜在价值是指人类对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还未发现、未研究、未开发利用的部分,C正确;

D、对待野生生物的态度是衡量精神文明的标志,我们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应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不能对野生动物过度捕猎,D正确。

故选A。

3.在一定范围内测量植物某器官与外源生长素浓度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生长素浓度越高,对该器官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

B.若不添加外源生长素,该器官将停止生长

C.该图能解释植物根向地生长的原因

D.该图不能说明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D

据图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植物生长1cm所需时间逐渐变短,当达到一定浓度后,其生长时间不再随生长素浓度增加而变化。

A、据图可知,在一定范围内,生长素浓度越高,该植物器官生长1cm所需时间越短,证明在该浓度范围内,生长素对该器官生长的促进作用越强,A错误;

B、植物可以自发产生生长素,故若不添加外源生长素,该器官也不会停止生长,B错误;

CD、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由于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该图在浓度范围内均可促进器官生长,无法体现生长素的抑制作用,故不能解释植物根向地生长的原因,C错误、D正确。

故选D。

4.下列关于活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都含有磷脂分子

B.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C.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都能在体积增大后进行分裂

D

1、生物膜都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2、单细胞生物可以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生物可以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3、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高度分化的组织细胞不能再进行分裂。

A、活细胞都有膜,都含有磷脂分子,A正确;

B、活细胞需要直接或者通过内环境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

C、活细胞可以通过呼吸作用将细胞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还能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故活细胞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正确;

D、高度分化的组织细胞不能再进行分裂,D错误。

故选D。

5.遗传咨询是一项社会性的医学遗传学服务工作,遗传咨询的基本程序是(
  )

A.病情诊断→染色体/生化测定→系谱分析→遗传方式分析/发病率测算→提出防治措施

B.病情诊断→系谱分析→染色体/生化测定→遗传方式分析/发病率测算→提出防治措施

C.染色体/生化测定→病情诊断→系谱分析→遗传方式分析/发病率测算→提出防治措施

D.染色体/生化测定→系谱分析→病情诊断→遗传方式分析/发病率测算→提出防治措施

B

遗传咨询的内容和步骤:1、医生对咨询对象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家庭病史,对是否患有某种遗传病作出诊断。2、分析遗传病的传递方式。3、推算出后代的再发风险率。4、向咨询对象提出防治对策和建议,如终止妊娠、进行产前诊断等。

结合分析可知:遗传咨询的基本程序是病情诊断→系谱分析→染色体/生化测定→遗传方式分析/发病率测算→提出防治措施。

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6.下列哪一组细胞产物均能体现细胞发生了高度分化(
  )

A.抗体、白细胞介素-2

B.mRNA、tRNA

C.胃蛋白酶、糖酵解有关酶

D.血红蛋白、磷脂

A

细胞的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向着不同方向稳定变化的过程。“管家基因”在所有细胞中表达,是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如RNA聚合酶基因;“奢侈基因”只在特定组织细胞中表达,如血红蛋白基因、表皮的角蛋白基因、胰岛素基因。

A、抗体是由浆细胞分泌的,白细胞介素-2是由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两者均能体现细胞发生了高度分化,A正确;

B、所有的细胞都有mRNA和tRNA,不能体现细胞高度分化,B错误;

C、所有的细胞都发生糖酵解,都含有糖酵解有关酶,不能体现细胞高度分化,C错误;

D、所有的细胞都含有磷脂,不能体现细胞高度分化,D错误。

故选A。

7.如图为根据某人细胞样本制作的染色体组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只含有1条X染色体

B.图中含有23个四分体

C.并非所有染色体都有一个缢缩的着丝粒

D.染色体是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唯一载体

D

染色体组型又称染色体核型,指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像,一般是以处于体细胞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来表示。

A、据图分析,图示染色体组型中的性染色体是同型的,说明为女性的染色体组型图,含有2条X染色体,A错误;

B、四分体出现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而图示为染色体组型图,不含四分体,B错误;

C、图中所有染色体都有一个缢缩的着丝粒,C错误;

D、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是DNA,染色体是细胞核内DNA的唯一载体,D正确。

故选D。

8.下列关于生物量和生产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量和生产量的单位通常用g/m2·a表示

B.次级生产量都用于次级生产者自身的生长

C.次级生产量大小与次级生产者的能量转换效率有关

D.顶极群落的生物量不再增加,物种组成保持不变

C

初级生产量指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次级生产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由于动物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增加的生物量或所贮存的能量,次级生产量=同化量-呼吸量。

A、生物量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其单位为g/m2或J/m2,生产量的单位应为g/(m2?a)或J/(m2?a),A错误;

B、次级生产量=同化量-呼吸量,次级生产量就是次级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能量,B错误;

C、次级生产量大小=同化量-呼吸量,同化量大小与次级生产者的能量转换效率相关,因此次级生产量大小也与次级生产者的能量转换效率有关,C正确;

D、顶极群落的生物量不再增加,物种组成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C。

9.将A、B两种物质混合,T1时加入酶M。下图为最适反应温度下A、B浓度的变化曲线。叙述正确的是(
  )

A.最适反应温度往往也是该酶的最佳保存温度

B.该酶促反应速率的大小与底物浓度无关

C.T1~T2酶M—底物复合物浓度逐渐降低

D.T2以后酶M的催化活性完全丧失

C

由题意分析:A是反应底物,B是反应产物,加入酶之后,反应物减少,产物迅速增加。

A、最适反应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酶的最佳保存温度是低温条件下,A错误;

B、酶促反应速率的大小与底物浓度相关,一定范围内随底物浓度增加,酶促反应速率加快,超过一定范围酶的数量饱和之后,不再随底物浓度增加,B错误;

C、T1~T2,随着反应进行,反应底物越来越少,酶M—底物复合物浓度逐渐降低,C正确;

D、酶在反应前后数量和性质均不发生改变,T2以后酶M的催化活性没有丧失,只是反应底物减少直至为0,酶促反应接近结束,D错误。

故选C

10.一条染色体的基因顺序为ABCDEFG,另一条染色体的基因顺序为KLMNOPQRST,在DE和PQ中间断裂之后发生相互易位,可能的产物是(
  )

①ABCDQRST②ABCDKLMNOP③KLMNOPEFG④EFGQRST⑤ABCDPONMLK⑥TSRQEFG

A.①③B.①③或②④

C.①③或⑤⑥D.①③或②④或⑤⑥

D

基因在DE之间断裂后产生ABCD和EFG两条染色体,KLMNOPQRST在PQ之间断裂后产生KLMNOP和QRST两条染色体,乙为过程可能产生ABCDKLMNOP和TSRQEFG和ABCDQRST和KLMNOPEFG、ABCDKLMNOP和EFGQRST三种情况。

根据分析,产生①③和⑤⑥和②④三种情况产物,ABC错误,故选D。

11.某种二倍体生物的X染色体上控制某一性状的复等位基因有5种,则在群体中决定这一性状的基因型的种类数最多为(
  )

A.15种B.20种C.25种D.30种

B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某种二倍体生物的X染色体上控制某一性状的复等位基因有6种,每一条X染色体上可以有这5个复等位基因中的任何一个,可以分别求出雌性和雄性中的基因型种类,据此答题。

已知控制某一性状的等位基因有5个,为假设A、B、C、D和E,且只位于X染色体上。对于二倍体生物而言,雌性生物有15种基因型,即XAXA、XAXB、XAXC、XAXD、XAXE、XBXB、XBXC、XBXD、XBXE、XCXC、XCXD、XCXE、XDXD、XDXE、XEXE;雄性生物有5种基因型,即XAY、XBY、XCY、XDY、XEY,所以群体中共有的基因型种数15+5=20种。

故选B。

12.研究表明,癌细胞和正常分化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ATP总量没有明显差异,但癌细胞主要依赖厌氧呼吸生成ATP,它用于细胞呼吸的葡萄糖是正常细胞的若干倍,称“瓦尔堡效应”。此外,细胞内葡萄糖都可通过形成五碳糖进而合成核苷酸。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瓦尔堡效应”与癌细胞快速增殖相适应

B.厌氧呼吸中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只能生成少量ATP

C.消耗等量葡萄糖,癌细胞呼吸产生的[H]比正常细胞少

D.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有更多呼吸中间产物转变为其他有机物

B

厌氧呼吸:

阶段

场所

物质变化

产能情况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

乳酸发酵:C6H12O62C3H4O3+4[H]+能量

2C3H4O3+4[H]2C3H6O3

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

不产能

A、通过题干信息可知,“瓦尔堡效应”与癌细胞快速增殖相适应,A正确;B、厌氧呼吸中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过程不释放能量,没有ATP的形成,B错误;

C、通过题干信息可知,消耗等量葡萄糖,癌细胞呼吸产生的[H]比正常细胞少,C正确;

D、细胞内葡萄糖都可通过形成五碳糖进而合成核苷酸,由此推测,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有更多呼吸中间产物转变为其他有机物,D正确。

故选B。

13.连续分裂的细胞在一个细胞周期中,一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b可表示G1期、S期和G2期

B.b→c可表示姐妹染色单体的存在直至它们分离

C.c→d可表示染色体移动至细胞两极

D.d→e可表示从末期开始直至形成子细胞

B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已知图示表示连续分裂的细胞在一个细胞周期中,一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图解,说明该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其中oa段表示G1期,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表示S期;bc段表示有丝分裂的G2期、前期和中期;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d点以后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

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b段只能表示有S期,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则bc段可表示姐妹染色单体的存在直至它们分离,B正确;

C、cd段可表示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而染色体移动至细胞的两极发生在de段,C错误;

D、de段可以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和末期,D错误。

故选B。

14.如图为葡萄糖和Na+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葡萄糖以主动转运方式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

B.Na+以扩散方式从组织液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C.葡萄糖和Na+进出细胞依赖同种类型的膜蛋白

D.葡萄糖从细胞进入周围组织液的速度与细胞中葡萄糖浓度有关

D

分析图解: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属于主动转运;而运出细胞时,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属于易化扩散。Na+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属于易化扩散;Na+运出细胞时,是通过Na+-K+泵转运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转运。

A、根据题图信息可知:小肠上皮细胞的葡萄糖顺浓度梯度进入组织液,因此,小肠上皮细胞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液的方式是易化扩散,A错误;

B、Na+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需要转运蛋白协助,属于易化扩散,B错误;

C、葡萄糖和Na+进入细胞依赖同种类型的膜蛋白;Na+运出细胞时,是通过Na+-K+泵的转运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转运。葡萄糖运出细胞时,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属于易化扩散,依赖的膜蛋白不一样,C错误;

D、葡萄糖通过易化扩散从细胞进入组织液,不需要消耗ATP,其运输速度与细胞中葡萄糖浓度有关,D正确。

故选D。

15.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和机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可打破遗传平衡

B.自然选择可导致适应或隔离

C.自然选择可使变异得到定向积累

D.自然选择可导致基因座位的改变

D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A、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均可打破遗传平衡,A正确;

B、自然选择导致生物产生适应或者隔离,B正确;

C、通过自然选择,使有利变异得到定向积累,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C正确;

D、自然选择不会导致基因座位的改变,易位会导致基因座位的改变,D错误。

故选D。

16.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和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配制尿素培养基过程中需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

B.分离转基因大肠杆菌时,须在培养基中添加青霉素以避免普通大肠杆菌的污染

C.玻璃砂漏斗使用后需先用1mol/LHCL浸泡,再在℃下用纸包好灭菌,干燥后保存

D.欲将细菌培养物转移到新的培养基中,须使用接种环进行操作

A

1、培养基的营养构成: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将培养基的pH调至酸性,培养细菌时需将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培养厌氧微生物时则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A、微生物培养基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A正确;

B、分离转基因大肠杆菌时,须在培养基中添加相应抗生素(四环素、氨苄青霉素等)以避免普通大肠杆菌的污染,B错误;

C、玻璃砂漏斗用后需用1mol/L的HCl浸泡,并抽滤去酸,再用蒸馏水洗至洗出液呈中性,干燥后保存,C错误;

D、接种细菌可以用接种环或接种针等,D错误。

故选A。

17.某同学制作了形状、大小和颜色不同的物体用以代表脱氧核糖、磷酸和不同碱基,再利用代表共价键和氢键的连接物将它们连接成一个由个脱氧核苷酸组成的DNA质粒结构模型,其中含有30个腺嘌呤。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模型含有70个胞嘧啶

B.制作模型需要个连接物

C.可制作4种不同颜色的碱基

D.需制作9种形状不同的物体

C

DNA的双螺旋结构: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A、由题目可知,该同学构建了一个含个脱氧核苷酸组成的DNA质粒,其中有30个腺嘌呤,则胞密啶的个数为20个,A错误;

B、每个脱氧核苷酸上磷酸与脱氧核糖、脱氧核糖与含氮碱基之间需要2个连接物,每2个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需要一个连接物。鸟嘌呤与胞嘧啶之间有3个氢键,腺嘌呤与胸腺嘧啶之间有2个氢键,由A选项可知,鸟嘌呤与胞密啶的个数都是20个,腺嘌呤与胸腺咤啶的个数都是30个。由于质粒是一种环状DNA分子,所以制作该模型需要的连接物的个数为x2+50×2+20×3+30×2=个,B错误;

C、参与构成DNA的碱基有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4种,故可制作4种不同颜色的碱基,C正确;

D、参与合成DNA的物质种类有::脱氧核糖、磷酸和4种含氮碱基,故只需要制作6种形状不同的物体,D错误。

故选C。

18.如图为某哺乳动物细胞分裂某个时期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细胞一定发生了基因突变

B.该细胞一定发生了等位基因的互换

C.该细胞最多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

D.该细胞有4套遗传信息

B

据图可知: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且正在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且左侧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置的基因不同。据此分析作答。

AB、图示细胞中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基因分别为A、a,而其同源染色体两条姐妹染色体单体基因均为a,故不是发生了等位基因的互换,故一定是发生了基因突变(A→a),A正确,B错误;

C、该细胞右侧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不同,故该哺乳动物个体为雄性,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可能为AX、aX、AY、aY,共4种,C正确;

D、结合选项C可知,该细胞能产生4种配子,故该细胞有4套遗传信息,D正确。

故选B。

19.下列关于动物组织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动物的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B.细胞株是具有特殊性质的细胞系,其中每个细胞的遗传性状各有特点

C.从单个细胞开始繁衍形成的一个新细胞群,细胞之间可能存在异质性

D.动物血清、滋养细胞、胰岛素、蔗糖、CO2培养箱等是动物细胞培养的基本条件

C

1、培养条件:(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3)温度和PH;(4)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

2、细胞株传至50代后,不能再传下去,但有部分存活的细胞一般能够传到40~50代,这种传代细胞叫做细胞株;细胞株细胞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细胞系泛指可传代的细胞,细胞株是具有特殊性质的细胞系。

A、动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A错误;

B、细胞株是具有特殊性质的细胞系,其中每个细胞的遗传物质未改变,B错误;

C、从单个细胞开始繁衍形成的一个新细胞群,细胞之间可能存在异质性,C正确;

D、蔗糖是植物体内特有的二糖,不是动物细胞培养的基本条件,D错误。

故选C。

20.某DNA片段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图可表示真核细胞核中基因表达的过程

B.该DNA片段中含有1个RNA聚合酶的识别结合部位

C.①②过程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均相同

D.一个多肽A由多个核糖体共同参与合成

B

据图分析,图中①过程表示转录,是以DNA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原料是四种核糖核苷酸;②过程表示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多肽链的过程,场所是核糖体,原料是氨基酸。

A、图中一条mRNA合成了三种不同的多肽链,因此该图不能表示真核细胞中基因的表达,A错误;

B、图中DNA片段转录形成了一条mRNA,说明该DNA片段含有1个RNA聚合酶的识别结合部位,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①过程表示转录,②过程表示翻译,两者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不完全相同,C错误;

D、一个多肽A是由一个核糖体合成的,D错误。

故选B。

21.某地生态系统中两种存在捕食关系的昆虫种群数量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种群的K值大于甲种群的K值

B.甲、乙昆虫的种群数量均呈周期性波动

C.若甲属于第二营养级,则乙属于第三营养级

D.对甲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是气候

A

分析题图:该图表示的是某年度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自变量是时间,因变量是种群数数量的变化,据此答题。

A、因纵坐标甲、乙种群的数值未知,故无法确定两者的K值大小,A错误;

B、据图可知,甲、乙昆虫的种群数量均随时间而呈周期性波动,B正确;

C、由图可知,甲的增减均在乙之前,故乙捕食甲,则若甲属于第二营养级,则乙属于第三营养级,C正确;

D、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D正确。

故选A。

22.如图所示,甲、乙、丙3个神经元构成甲—乙突触和乙—丙突触,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分别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均为神经元分泌的大分子物质

B.兴奋传导到甲神经元后将引起乙神经元受抑制

C.Ca2+通道开放有助于甲—乙突触的兴奋传递

D.乙—丙突触后膜去极化产生的小电位在丙神经元不能传导

C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据图分析,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均为神经元分泌的小分子物质,A错误;

B、兴奋传导到甲神经元后,释放兴奋性递质乙酰胆碱,将引起乙神经元兴奋,B错误;

C、Ca2+通道开放,促进乙酰胆碱的释放,有助于甲—乙突触的兴奋传递,C正确;

D、乙—丙突触后膜释放抑制性递质5-羟色胺,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兴奋不能传至丙神经元,D错误。

故选C。

23.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引发一系列免疫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感染新冠病毒之前,人体血浆中通常不存在对抗该病毒的抗体

B.人体巨噬细胞表面有识别新冠病毒表面MHC分子的受体

C.活化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能直接对抗并消灭新冠病毒

D.新冠病毒感染细胞后才能诱发机体发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A

1、巨噬细胞能识别、处理和呈递抗原。

2、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A、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针对抗原的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的产生通常需要相关抗原的刺激,一般而言,感染新冠病毒之前,人体血浆中通常不存在对抗该病毒的抗体,A正确;

B、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巨噬细胞将病原体吞噬后在溶酶体使其分解,然后在吞噬细胞表面形成抗原-MHC复合体,巨噬细胞不能识别新冠病毒表面的MHC分子,B错误;

C、活化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识别某些嵌有抗原-MHC复合体的细胞,但不能直接消灭新冠病毒,C错误;

D、侵入到人体内的病毒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过程阻止病毒的散播,再通过细胞免疫过程予以消灭,因此新冠病毒侵入细胞前即可通过刺激B细胞诱发机体发生体液免疫,D错误。

故选A。

24.W病毒侵染小鼠后,会引发机体产生直接针对其表面W蛋白的受体,并引发较为严重的糖尿病。检测发现患病小鼠的胰岛素含量较正常小鼠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W病毒引发糖尿病的机理是直接抑制了胰岛素降低血糖的功效

B.若在小鼠血浆中分离出W病毒,则表明W病毒可不依赖小鼠细胞而存活

C.利用W蛋白制成疫苗,可有效预防小鼠出现W病毒感染和糖尿病的发生

D.推测W蛋白的受体可能是与组织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结合的抗体

D

据题干信息“W病毒侵染小鼠后,会引发机体产生直接针对其表面W蛋白的受体”可知,该病毒引起的后果类似于自身免疫病,据此分析作答。

A、W病毒侵染小鼠后,患病小鼠的胰岛素含量较正常小鼠高,推测应是胰岛素无法跟受体结合而不能起作用,而非抑制了胰岛素降低血糖的功效,A错误;

B、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体内才能增殖,B错误;

C、利用W蛋白制成疫苗,可预防W蛋白感染,但糖尿病的病因有多种,故不能预防糖尿病发生,C错误;

D、据题干信息“引发机体产生直接针对其表面W蛋白的受体”以及“患病小鼠的胰岛素含量较正常小鼠高”,可推测W蛋白的受体可能是与组织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结合的抗体,导致胰岛素无法与胰岛素受体结合而无法起作用,最终导致小鼠患糖尿病,D正确。

故选D

25.为了研究两个新品种P1、P2幼苗的光合作用特性,研究人员分别测定了两个新品种与原品种(对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植物从外界环境吸收的CO2量)蛋白质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结果如下图所示,分析错误的是(
  )

A.与P2相比,P1蛋白质含量高,可能含有更多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B.与P2相比,P1幼苗的光合作用对高温更加敏感

C.与对照相比,P1、P2叶绿素含量高于蛋白质,有利于产生更多的光合产物

D.P1、P2的光合作用适宜温度范围与对照基本相同

C

据图分析:曲线图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品种1和2的净光合速率都先上升后下降,且最适宜温度都是25度;品种1高于品种2,且两者都高于对照组,但是品种1下降的更快;

柱状图:品种1和2的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都都大于对照组,且品种1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最高。

A、绝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与P2相比,P1蛋白质含量高,可能含有更多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A正确;

B、与P2相比,在高温中,P1下降的幅度更大,P1幼苗的光合作用对高温更加敏感,B正确;

C、与对照相比,P1、P2叶绿素含量高于蛋白质,有利于产生更多的光反应产物,C错误;

D、根据曲线图,P1、P2的光合作用适宜温度范围与对照基本相同,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

26.某地天然牧场划出一块区域作为牧草留种区,其中生活着鹰、狐狸、云雀、黄羊、野兔、黄鼠等温带动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牧场中的植被和动物等各种生物构成一个________,其中的物种并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通过长期发展和________保存下来的。一只饥饿的狐狸捕食一只黄鼠后,黄鼠中________(高于/等于/低于)10%的能量被这只狐狸同化。

(2)为了更好保护留种区中的结籽期牧草,阻止食草籽鸟取食草籽,牧民用网兜将牧草罩住,结果发现草籽产量反而急剧下降,试分析原因:________。各种牧草的种群数量随季节呈规律性变化,引起该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至少写出2点)。

(3)早年为增加粮食产量,曾将一部分牧场开发成耕地,导致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近几年从生态效益出发实施________,重新优化组合________的关系,逐渐改善了牧场的生态环境。

(1).生物群落(2).自然选择(3).高于(4).网兜阻止食虫鸟进入,造成植食昆虫数量增长(5).温度、光照、降水量(湿度)(6).退耕还草(7).种植业和畜牧业

1、某一个区域内所有的生物称为生物群落。

2、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1)牧场中的植被和动物等各种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其中的物种并不是随意组合的,而是通过长期发展和自然选择保存下来的。一只饥饿的狐狸捕食一只黄鼠后,黄鼠中高于10%的能量被这只狐狸同化。

(2)为了更好保护留种区中的结籽期牧草,阻止食草籽鸟取食草籽,牧民用网兜将牧草罩住,结果发现草籽产量反而急剧下降,可能的原因是网兜阻止食虫鸟进入,造成植食昆虫数量增长。各种牧草的种群数量随季节呈规律性变化,引起该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光照、降水量(湿度)等。

(3)早年为增加粮食产量,曾将一部分牧场开发成耕地,导致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近几年从生态效益出发实施退耕还草,重新优化组合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关系,逐渐改善了牧场的生态环境。

本题考查了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相关知识,难度不大,属于识记理解内容。

27.科研人员在11月中旬的晴天和阴天分别测定了长势相同的某植物两组幼苗的表观光合速率,结果如下图所示(假设环境CO2度相对稳定),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幼苗光合作用利用的光在________波长范围内。气温降低时幼苗叶片会发黄,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

(2)碳反应中三碳酸被还原时直接由________提供能量。b~f段幼苗有机物总量________(增加/减少/基本不变)。若b、f两点气温基本相同,则b点幼苗光饱和点________(高于/等于/低于)f点幼苗光饱和点。

(3)Rubisco酶催化CO2与RuBP的反应,在高O2浓度时还可以催化O2与RuBP的反应,这说明________可以影响酶促反应。若12:00~12:30晴天组幼苗的胞间CO2浓度与10:00~10:30相同,则可以推断g~h段晴天幼苗表观光合速率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与b点相比,c点幼苗叶绿体内RuBP含量________(高/低)。

(1).~nm/见光(2).叶绿素的合成变慢或停止(3).ATP、NADPH(4).增加(5).等于(6).底物浓度(7).高温(或温度较高/温度升高)降低了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活性(8).高

分析题图可知:11月中旬的晴天和阴天分别测定了长势相同的某植物两组幼苗的表观光合速率,假设环境CO2度相对稳定,图中两条曲线,一条是阴天测得,一条是晴天测得的。a~f段是在阴天条件下测得的数据,因此限制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总体来看,b~f段对应时段合成的远大于消耗的,因此,植物体内有机物总量是增加的。晴天情况下,净光合速率由g点急剧下降到h点,若胞间CO2浓度不变,主要原因是高温降低了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活性。

(1)一般认为光合作用可用光的波长范围与可见光范围相同;若气温降低,酶的活性会降低,故叶绿素的合成变慢或停止。

(2)碳反应中三碳酸被还原时直接由ATP、NADPH提供能量,其中ATP是直接供能物质,NADPH也含有能量供给暗反应阶段利用,由图可得,从b点到f点,线上的面积大于线下的面积,线下的面积代表消耗的有机物质,线上的面积代表积累的有机物质,故有机物质增加。光饱和点跟温度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关。若温度相等,二氧化碳浓度相等,光饱和点也相等。

(3)Rubisco酶催化CO2与RuBP的反应,在高O2浓度时还可以催化O2与RuBP的反应,这说明底物浓度可以影响酶促反应。若12:00~12:30晴天组幼苗的胞间CO2浓度与10:00~10:30相同,则可以推断g~h段晴天幼苗表观光合速率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高温降低了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活性。c点与b点相比,c点光合速率大于b点光合速率,故c点幼苗叶绿体内RuBP含量高。

本题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理解能力。

28.玉米是雌雄同株植物,顶生垂花是雄花序,腋生穗是雌花序。已知若干基因可以改变玉米植株性别:基因b纯合时,腋生穗不能发育;基因t纯合时,垂花成为雌花序,不产生花粉却能产生卵细胞。现有两种亲本组合,产生后代如下表所示,请回答:

亲本组合

亲本

子一代(F1)

组合Ⅰ

甲植株自交

雌雄同株:雌株=3:1

组合Ⅱ

乙雌株×丙雄株

雌雄同株:雌株:雄株=1:2:1

(1)雌雄同株的玉米基因型为________,能产生卵细胞的玉米基因型有________种。

(2)仅根据组合Ⅰ能否判断B、T基因是否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

(3)组合Ⅱ中乙雌株的基因型是________。组合Ⅱ子一代(F1)中雌株和雄株随机交配,子二代(F2)中没有腋生穗的植株占________。

(4)为使玉米后代中只出现雌株和雄株,且雌雄比例为1:1,应选择合适基因型玉米亲本进行杂交得到后代,请用遗传图解表示这一过程:________。

(1).BBTT、BbTT、BBTt、BbTt(2).7(3).不能(4).因为只有(Tt)一对等位基因,无论B、T是否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自交结果均为3:1(5).Bbtt(6).3/4(7).

1、分析题意可知:雄株的基因型为bbT_,雌株的基因型为B_tt、bbtt,雌雄同株的基因型为B_T_。

2、分析组合Ⅰ,甲植株自交,说明甲植株是雌雄同株,子一代雌雄同株:雌株=3:1,则推测甲基因型为BBTt。

3、分析组合Ⅱ,乙雌株×丙雄株,后代雌雄同株:雌株:雄株=1:2:1,则推测乙基因型为Bbtt,丙基因型为bbTt。

(1)由分析1可知,雌雄同株的基因型为B_T_,因此,雌雄同株的玉米基因型为BBTT、BbTT、BBTt、BbTt;由分析1可知,雌株的基因型为BBtt、Bbtt、bbtt,雌雄同株与雌株均能产生卵细胞,因此能产生卵细胞的玉米基因型有7种。

(2)由分析2可知,组合Ⅰ甲为BBTt,无论B、T基因是否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子一代结果均是雌雄同株:雌株=3:1,仅根据组合Ⅰ不能判断B、T基因是否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3)由分析3可知,组合Ⅱ中乙雌株的基因型是Bbtt,丙基因型为bbTt,子一代(F1)中雌株基因型为Bbtt、bbtt,二者比例为1:1,产生雌配子比例为Bt:bt=1:3;雄株基因型为bbTt,产生雄配子比例为bT:bt=1:1,又因为没有腋生穗的植株基因型为bb_,雌株和雄株随机交配,子二代(F2)中没有腋生穗的植株占3/4。

(4)为使玉米后代中只出现雌株和雄株,且雌雄比例为1:1,应选择雄株(bbTt)与雌株(bbtt)交配,遗传图解如下: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分析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即得出雌株、雄株、雌雄同株的基因型,同时推断出亲本组合I和II的亲本基因型。

29.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回答与利用大豆种子提取、分离并鉴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的有关问题:

(1)浸泡24h后的大豆种子需放入高速组织捣碎机中捣碎,其原因是________;往捣碎后的组织中加入适量pH7.8磷酸缓冲液,并离心除去固形物,所得的上清液即为SOD酶粗提取液,推测pH7.8磷酸缓冲液除可作为SOD酶的溶剂外,还具有________作用。

(2)葡萄糖凝胶(SephadexG-75)可用于分离、纯化SOD酶。可将适量葡萄糖凝胶装入注射器中制成________柱,并将其固定于支架上,再用________(仪器)滴加SOD酶粗提取液,保持一定的流速过柱,最后用缓冲液进行洗脱,洗脱液即为________。

(3)光照条件下核黄素与NBT反应生成蓝色产物,SOD酶则会抑制这一过程。可利用这一原理,使用分光光度计在nm波长处测定光密度值(OD值),用于鉴定SOD酶的活力,相关的表格设计如下。

杯号

核黄素、NBT混合液(mL)

酶液(mL)

蒸馏水(mL)

条件

1

3

0

0.15

黑暗

2

3

0

0.15

光照

3

3

0.05

0.10

光照

4

3

0.10

0.05

光照

5

3

0.15

0

光照

表中1号杯的作用是________。实验中测得的OD值与加入的酶量在一定范围内呈________(正相关/负相关)。若将第4组加入的酶液改为澄清的SOD酶粗提取液(粗提取液中其他成分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忽略不计),则OD值将________(偏大/不变/偏小)。

(二)回答与基因工程和动物克隆有关的问题:

(1)重组腺病毒是高效的重组病毒表达系统之一,它作为表达载体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高水平表达目的蛋白。已知经改造的某腺病毒株在受体细胞内既无自我复制能力,也不能整合到染色体上,利用该病毒株进行基因治疗时,对受体细胞的处理是________(先细胞增殖,后病毒感染/先病毒感染,后细胞增殖)。该项技术________(适用/不适用)转基因动物的克隆繁殖。

(2)若从某动物体内提取得到目的蛋白的mRNA,可采用________法合成目的基因,它通常与动物基因组中相应基因的核苷酸序列________(一致/不一致)。

(3)已知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S蛋白)在感染受体细胞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可利用DNA连接酶将________与腺病毒DNA拼接,再将重组腺病毒导入受体细胞,以获得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还可将S蛋白注入动物体内,一段时间后从脾脏中获取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经过________技术进行高效细胞融合,再经多次筛选获得针对S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相对新冠患者完全康复后的血清,单克隆抗体的治疗效果更好,原因是________(至少写出2点)。从S蛋白所占比例________(高/低)的抗原混合物中研制获得单抗,是杂交瘤技术制备单抗的最大优点。

(1).破碎细胞有利于胞内SOD酶的提取(2).保持SOD酶的活性(3).凝胶层析(4).滴管(5).纯化的SOD酶液(6).调零(作为空白对照)(7).负相关(8).偏大(9).先细胞增殖,后病毒感染(10).不适用(11).逆转录(12).不一致(13).刺突蛋白(S蛋白)基因/控制刺突蛋白(S蛋白)合成的DNA片段/目的基因(14).电融合/电脉冲(15).(单克隆抗体)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纯度高(16).低

1、Sephadex?G-75凝胶层析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是凝胶层析。凝胶层析的固定相是惰性的珠状凝胶颗粒,凝胶颗粒的内部具有立体网状结构,形成很多孔穴。当含有不同分子大小的组分的样品进入凝胶层析柱后,各个组分就向固定相的孔穴内扩散,组分的扩散程度取决于孔穴的大小和组分分子大小。比孔穴孔径大的分子不能扩散到孔穴内部,完全被排阻在孔外,只能在凝胶颗粒外的空间随流动相向下流动,它们经历的流程短,流动速度快,所以首先流出;而较小的分子则可以完全渗透进入凝胶颗粒内部,经历的流程长,流动速度慢,所以最后流出;而分子大小介于二者之间的分子在流动中部分渗透,渗透的程度取决于它们分子的大小,所以它们流出的时间介于二者之间,分子越大的组分越先流出,分子越小的组分越后流出。这样样品经过凝胶层析后,各个组分便按分子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流出,从而达到了分离的目的。

2、操作步骤:凝胶的制备→装柱→平衡→加样→洗脱→收集→蛋白浓度检测。

3、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抗原提纯与动物免疫→骨髓瘤细胞及饲养细胞的制备→细胞融合→有限稀释法筛选阳性株→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保存→单克隆抗体的纯化。

(一)(1)SOD酶在大豆种子的细胞内,只有捣碎组织细胞才可释放出来。往捣碎后的组织中加入适量pH7.8磷酸缓冲液,既可作为SOD酶的溶剂还可维持pH值稳定保持SOD酶的活性。

(2)葡萄糖凝胶(SephadexG-75)可将适量葡萄糖凝胶装入注射器中制成凝胶层析柱,并将其固定于支架上,再用滴管滴加SOD酶粗提取液,保持一定的流速过柱,最后用缓冲液进行洗脱,洗脱液即为纯化的SOD酶液。

(3)表中1号杯的作用调零(作为空白对照),光照条件下核黄素与NBT反应生成蓝色产物,SOD酶则会抑制这一过程,所以实验中测得的OD值与加入的酶量在一定范围内呈负相关。若将第4组加入的酶液改为澄清的SOD酶粗提取液(粗提取液中其他成分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忽略不计),由于SOD酶粗提取液的纯度低,抑制作用弱,则OD值将偏大。

(二)(1)重组腺病毒是高效的重组病毒表达系统之一,它作为表达载体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高水平表达目的蛋白。已知经改造的某腺病毒株在受体细胞内既无自我复制能力,也不能整合到染色体上,利用该病毒株进行基因治疗时,对受体细胞的处理是先细胞增殖,后病毒感染。因为经改造的某腺病毒株在受体细胞内既无自我复制能力,也不能整合到染色体上该项技术不适用转基因动物的克隆繁殖。

(2)若从某动物体内提取得到目的蛋白的mRNA,可采用逆转录法合成目的基因,逆转录法合成的基因不含内含子,通常与动物基因组中相应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一致。

(3)已知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S蛋白)在感染受体细胞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可利用DNA连接酶将刺突蛋白(S蛋白)基因与腺病毒DNA拼接,再将重组腺病毒导入受体细胞,以获得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还可将S蛋白注入动物体内,一段时间后从脾脏中获取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经过电融合或电脉冲等技术进行高效细胞融合,再经多次筛选获得针对S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相对新冠患者完全康复后的血清,单克隆抗体的治疗效果更好,原因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纯度高。从S蛋白所占比例低的抗原混合物中研制获得单抗,是杂交瘤技术制备单抗的最大优点。
  

本题考查凝胶层析法分离蛋白质及用分光光度计在nm波长处测定光密度值(OD值),还有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识记基础知识是答题关键。

30.为了验证α-BGT(一种神经毒素)能通过与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而阻断突触间兴奋传递,请结合所给实验材料,以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和腓肠肌收缩为检测指标,完善实验思路,预测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材料用具: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任氏液(生理盐水)、任氏液配置的乙酰胆碱溶液、任氏液配置的α-BGT溶液、微电极、导线、电压表等。(要求与说明:实验不再分组;电刺激强度适宜;实验条件适宜。)

回答下列问题:

(1)完善实验思路:

①用微电极、导线及电压表连接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神经段,再将标本置于任氏液中,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并记录。

②________,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并记录。

③________,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并记录。

④分析实验结果。

(2)预测实验结果(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并填入实验结果):________。

(3)分析和讨论:

①欲测定神经段中某一点产生动作电位的峰值,如何放置微电极?____________。

②已知另一种神经毒素(β-BGT)也能阻断突触间兴奋传递,但作用部位与α-BGT不同,也不作用于乙酰胆碱。推测β-BGT的作用机理可能为________。

③可不可以通过上述实验装置探究坐骨神经是否为混合神经(兼有传入和传出的功能)?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

(1).将标本转移至任氏液配子的α-BGT溶液中(2).将标本转移至任氏液配子的乙酰胆碱溶液中(3).

实验处理顺序

坐骨神经动作电位

腓肠肌

任氏液

收缩

α-BGT溶液

不收缩

乙酰胆碱溶液

不收缩

(4).将两个微电极分别放置于该点神经纤维的膜内外(5).抑制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6).不能(7).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缺少反射中枢(或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反射弧不完整)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1)完善实验思路:

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α-BGT(一种神经毒素)能通过与乙酰胆碱受体牢固结合而阻断突触间兴奋传递,所以在连接好标本后完成下列操作:

②将标本转移至任氏液配子的α-BGT溶液中,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并记录。

③将标本转移至任氏液配子的乙酰胆碱溶液中,电刺激坐骨神经,观察并记录。

④分析实验结果。

(2)结果预测如下表:

实验处理顺序

坐骨神经动作电位

腓肠肌

任氏液

收缩

α-BGT溶液

不收缩

乙酰胆碱溶液

不收缩

(3)①动作电位是神经纤维兴奋时,膜内外的电位差,所以需要将两个微电极分别放置于该点神经纤维的膜内外。

②β-BGT也不作用于乙酰胆碱,也不作用于乙酰胆碱的受体,所以可能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③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缺少反射中枢(或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反射弧不完整),所以不能探究坐骨神经是否为混合神经。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实验,考生需要识记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理解动作电位产生的原理,结合实验目的进行设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