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理学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病理科刘彤华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年7月8日上午11时11分逝世,享年89岁。7月12日上午,在医院,社会各界人士及医护人员、患者前来为她送行。刘彤华院士是我国病理学界的泰斗,是病理学基础研究的先驱者和领路人,六十多年始终坚持临床一线病理工作,毕生治学严谨、精励不倦、为人师表,为我国病理学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卓越贡献。刘彤华院士也非常
刘彤华说:“临床病理诊断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才能最终掌握它。这么多年来,我们就是这样做的。”
年,刘彤华赶写《诊断病理学》
“靠吃‘老本’,病理科绝对要陷入危险的境地”
对于中国病理人才的培养,刘彤华院士也一直记挂在心。
“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会发觉已经无法挽回。”年1月29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刘彤华用这样一句话来表示内心的感受。
病理诊断被医学界公认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也是为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的基本保证。病理诊断报告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和命运,尤其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据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普查,我国只有2万左右的病理医生,服务人口比约为1:。由于病理医生的社会地位和收入较临床科室的医生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如果按照国家要求每张床位要配备1-2名病理医生来计算,我国目前病理医生缺口总数可达8-10万。
“如果再不重视对病理科的建设,仅靠吃‘老本’,病理科绝对要陷入危险的境地。”刘彤华难掩对病理科现状的忧虑。
相比其他科室,病理科更需要积累性与经验性。“不管使用什么高级的设备,最终的读片还是需要人来判读,即便是已经熬了十几年的病理医师,有时还会对签发的病理报告‘心存疑问’。”从事60多年病理学研究的刘彤华当时就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现在她依然保持着每天看各种病理片的习惯。
这也直接决定了病理医师培养不会是“短平快”的过程,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累积与多年从业经历的沉淀。“病理检查收费远低于其他医疗项目收费,这完全不能反映病理诊断的技术含量。”刘彤华说。
她坦言,病理科可能不会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其效益重点是与临床医生共同对各种疾病作出诊断,并且为各种疾病的发展、预后提供指导性建议,医院病理医院各类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
正是出于对中国病理事业发展的支持,刘彤华院士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