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注射作为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糖尿病的治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胰岛素注射需要中长期进行,如不遵循注射部位轮换,将会造成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皮肤硬结及皮下脂肪增生等并发症,从而给患者的治疗带来负面影响。
虽然国内有一些针对胰岛素注射部位轮换设计研究,但大多是针对住院患者从方便护理工作的角度进行研究,而针对居家胰岛素注射患者的研究较少。在临床回访调查中发现,运用指南推荐及各种研究中的注射部位轮换卡进行注射部位轮换,长期居家胰岛素注射患者执行轮换依从性普遍较低,注射部位问题仍然层出不穷。
在近期发表的《五指定位联合时间轮换法对居家胰岛素注射患者的治疗效果》中,对照组患者采用指南推荐的四个象限注射部位轮换方法,而观察组患者采用五指定位配合时间轮换法。部位内采用五指定位法:(1)腹部,将手掌心置于脐部,五指尽量分开,紧贴腹部皮肤,中指与腰围平行,五指指缝处即为注射点所在,左右各有四个注射点,每周一、三、五、日自上而下取左侧四个点注射,每周二、四、六取右侧三个点注射。(2)上臂外侧,将掌根紧贴于腋前纹头处,五指尽量岔开,中指与入体横轴平行,五指缝隙即为注射点,左右各四个,依然左侧为每周一、三、五、日注射点,右侧为每周二、四、六注射点所在。7天为一周期,保证患者7天内不在同一点注射。在干预1、3、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注射部位轮换的执行率、局部皮肤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干预后的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
结果发现:
1.两组患者注射部位轮换执行率比较
干预1、3、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注射部位轮换执行率分别为%、94%、86%,分别高于对照组的92%、78%、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患者局部不良情况的发生情况
干预1个月后,两组患者中分别有2例患者发生局部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对照组有9例患者(18%)发生局部不良反应,而观察组仅有4例患者(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对照组有13例患者发生局部不良反应(26%),而观察组有5例患者(1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比
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糖化血红蛋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比较(x±s,%)
观察组患者所采用的五指定位联合时间轮换法,与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各种定位轮换卡相比,具有以下优点:(1)用手作为定位工具,来源方便,省去了携带工具的麻烦。(2)用一种工具可以实现上臂与腹部的部位间轮换,不需要运用多种工具联合。(3)操作方法简单,记忆的内容具有规律性,患者依从性高,尤其适合老年患者。指南中的注射部位轮换法虽然可以实现部位间与部位内的轮换,但是由于规律性不强,给患者记忆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老年人,很难坚持下去。
使用五指定位联合时间轮换法的患者只要无意识障碍,双手功能良好,能判断是星期几,上午还是下午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定位。该方法具有可行性,实用性,值得推广,但在糖化血蛋白达标等方面的获益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编辑自:瞿燕等.五指定位联合时间轮换法对居家胰岛素注射患者的治疗效果.中华护理杂志,解放军护理杂志,,34(14):74-76.MDE--23
来源:个体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