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海名医糖尿病患者注意了你也会得低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好不好 http://www.bdfyy999.com/bdf/

再不点“上海名医”
  
  每一位糖尿病患者对于低血糖肯定不陌生,因为在长期与高血糖斗争的过程中,必然会和低血糖狭路相逢。

高血糖是个慢性子,喜欢打持久战,一时半会儿不会影响到生命,它可以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一点一点地伤害您。

而低血糖就不同了,它是个急性子,可以在短短几个小时内打垮您,甚至还会危及您的生命。因此每一位糖尿病患者,一旦碰到低血糖这个坏家伙,最好能马上认出来,然后争分夺秒、速战速决地“干掉”它。然而生活中的低血糖却是很狡猾的,常常喜欢玩“变脸”游戏,用各种方法伪装自己,让糖友不易发现它。


  在大家的印象里,低血糖就是心慌、手抖、出冷汗,实际上,低血糖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这使得大家辨认起来很有难度。但如果仔细观察,还是能找出低血糖的“作案证据”。首先,有低血糖的病人常有因可寻,如饭吃少了、工作累了、药量加了;其次是他们的表现和以往大不相同,一改常态,如性格变了、起床困难了等。


  所以仔细想想,认出低血糖的真面目也不是很难。只要糖尿病患者感觉和平常不一样或是家人朋友发现他性格改变、一反常态时,就立即测血糖,如果没有条医院,以防万一。

关于低血糖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发生低血糖时症状都一样


  临床观察发现,不同年龄段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的临床表现并不完全一样。


  婴幼儿及低龄儿童低血糖常常表现为哺乳困难、哭闹易惊、易激惹、面色苍白、出冷汗、注意力涣散、噩梦连连、遗尿等,发生在夜间可表现为尿床等,症状缺乏特异性,必须细心观察方能发现。


  成年人发生低血糖往往症状比较典型,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饥饿感、心慌、手抖、出冷汗、四肢无力等。


  老年人低血糖往往以神经缺糖症状作为突出表现,如嗜睡、意识障碍、偏瘫、癫痫样抽搐、昏迷等,很容易被误诊为急性脑卒中。另外,无症状性低血糖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当中也比较多见。

误区二:所有低血糖皆与糖尿病有关


  虽然低血糖在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但并不是糖尿病患者所特有,如胰岛B细胞瘤、某些胰外肿瘤、慢性重症肝病、慢性肾上腺功能低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也可导致低血糖。


  鉴别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低血糖十分重要,因为两者的病因不同,处理方法也不完全一样。

误区三:饥饿感=低血糖


  饥饿感通常被视为低血糖最可靠的报警信号。在许多患者看来,只要是出现饥饿,就说明发生了低血糖。其实,有饥饿感未必一定发生了低血糖,有些患者尽管血糖值很高,但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或存在胰岛素抵抗,葡萄糖不能转运进入细胞内为机体所用,也会出现饥饿感。许多糖尿病患者都有这样的体会,血糖越是控制不好,饥饿感越是明显,一旦病情稳定了,饥饿感也就消失了。因此,应该教育患者注意,当出现饥饿感时,一定要及时监测血糖,判定血糖是高还是低,以避免盲目补充食物。


  还有一种情况是所谓的“低血糖反应”,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由于患者血糖在短时间内下降过快或下降幅度过大,尽管其血糖仍在正常范围内,甚至稍高于正常值,患者仍会出现心慌、出汗、手抖、饥饿等低血糖症状。

误区四:低血糖皆因过量使用降糖药物所致


  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除见于过量使用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以及用药后未及时进餐以外,还见于运动量过大、空腹饮酒等情况。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在病情早期可表现为进餐后期(约餐后3~5小时)低血糖,多见于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原因在于患者的胰岛素分泌水平与餐后血糖变化不同步,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所致。这也提醒医生,对那些出现进餐后期反复出现低血糖的患者,应警惕是否存在2型糖尿病。

误区五:高血糖比低血糖危害大


  对于高血糖的危害大家知之较多,也非常重视,相反,对于低血糖的严重性往往重视不够。事实上,低血糖的危害丝毫不逊于高血糖,有时甚至更加凶险。


  葡萄糖是脑组织活动的主要能源,严重低血糖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导致意识恍惚、言行怪异、昏昏欲睡、抽搐惊厥,甚至昏迷死亡。不仅如此,老年人的低血糖还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尤应谨慎。急性低血糖还可引起脑水肿;长期慢性低血糖可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导致老年性痴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