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更有大量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这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不过糖尿病这一类慢性病的有效治疗和控制,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患者的自律和自我健康管理。为此,我们特别邀请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糖尿病中心主任医师许樟荣教授做客《养生大讲堂》,推出系列讲座《糖尿病的自我健康管理》,接下来就请大家收听这个系列讲座的第8集《为什么你的血糖只在早晨高?秘密藏在半夜的血糖监测里》。
专家档案:
许樟荣,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糖尿病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兼任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学组顾问、亚洲糖尿病学会监事;《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等11种期刊编委和《糖尿病之友》杂志主编、《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副主编、《中华全科医学》副主编。曾任国家卫生部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内分泌学会委员兼糖尿病学组副组长、《Diabetes,ObesityandMetabolism》编委。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多个奖项。发表论文余篇,主编(译)、参编糖尿病内分泌专业参考书29部。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音频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养生大讲堂》(庄丽主持)
每周四、周五4:00——4:30播出
在接受糖尿病治疗的患者中,有两种特别的现象分别被称为“苏木杰现象”和“黎明现象”,这些现象分别意味着什么呢?患者需要怎样监测才能发现这些情况?监测到这些情况后应该怎么调整呢?
“苏木杰现象”最早是匈牙利科学家苏木杰发现的,表现为白天血糖控制的很好,但是晨起的空腹血糖是高的。一般认为早起血糖高应该是基础胰岛素的量不够,因此又增加睡前的基础胰岛素,睡前胰岛素打多了以后,夜间血糖就会降的很低,甚至降到2.0mmol/L的水平,血糖过低时人体会产生应激反应,此时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糖也随之升高,从而出现晨起的空腹血糖偏高。夜间胰岛素增加的越多,夜里低血糖越严重,而晨起的空腹血糖就会越高,这种低血糖后的高血糖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苏木杰现象”。如果患者的白天血糖很好,只是空腹血糖高,这时一定要监测夜间2-3点血糖,如果出现低血糖,早晨又出现高血糖,这就是苏木杰现象,这时应该把睡前的基础胰岛素或者晚饭前的预混胰岛素减量,这样就不会出现夜间低血糖,第二天早晨的空腹血糖也就不会高了。
夜间出现低血糖,早起血糖就会高是苏木杰现象;还有一种确实就是在黎明的时候出现高血糖,这是糖尿病当中的一种“黎明现象”吗?它又是怎么回事呢?
所谓“黎明现象”是指患者晨起血糖确实是高的,并且夜里没有低血糖。人体都有正常的生理机制,当后半夜不再进食时,机体主要靠肝糖原的分解来维持血糖,另外还有其他物质变成葡萄糖,我们称它为糖异生,也主要在肝脏;此外,机体为了适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从下半夜开始就要分泌生长激素,早晨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也是增加的。就像火车要行驶必须给足原料一样,人体白天要开始活动了,黎明的时候就要分泌足够的激素以动员能量释放来供白天使用,这些激素都是升高血糖的,因此患者早起血糖控制就会特别困难,主要就是由于这些激素的分泌。有的患者讲了一年之际在于春,一天的血糖控制在于晨,早晨的血糖控制很重要。
为什么要讲血糖监测呢,尤其是晨起血糖高的时候,要测夜间的血糖。因为“黎明现象”和“苏木杰现象”都可以引起晨起空腹血糖升高。如果是“黎明现象”我们应该增加睡前胰岛素剂量,如果是“苏木杰现象”我们应该减少睡前的胰岛素剂量,所以这两个现象的鉴别点就在于监测夜间血糖。
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一旦监测到血糖的非正常波动,患者需要怎么做?
我们要认识到血糖波动是必然的。因为人的生活总是在变化的,但是正常人的血糖波动有一个相对的范围,不低于3.0mmol/L也不高于11.0mmol/L。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空腹血糖不低于4.0mmol/L,餐后不超过10.0mmol/L,在这个目标范围内波动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我们应先分析有无额外引起血糖波动的非药物原因,如饮食、运动等,服用像阿司匹林这类药物时也会降低血糖。如确实没有这些因素,而血糖波动又在不可控的范围内,这时就要调整药物治疗。
注射胰岛素的人很难做到血糖始终如一,同样先分析有没有饮食,运动和其他方面的因素,如没有这些原因,血糖又持续波动在不可控的范围内,要及时找医生和护士来帮忙调整治疗。
患者在监测血糖的过程中有时会产生焦虑感,担心“血糖为什么老控制不好?会不会更严重?”面对这样的心理状态许教授有什么建议吗?
第一,要正视现实。任何人都是有血糖波动的,正常人做血糖监测的时候也会发现过低或者过高的血糖,只是正常人的血糖波动范围相对来说很小,是可以接受的。糖尿患者如果血糖波动大,要科学理智,不需要太紧张。
第二,要冷静分析,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波动。
第三,冷静分析后采取合理的措施。首先看是不是饮食、运动、情绪等方面的原因,如果是,那就调整生活习惯;如果排除了上述原因,由于药物剂量的调整是个易变的过程,血糖波动大的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对策。
血糖监测对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显得更为重要呢?
确实是这样的,尤其是对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血糖监测是胰岛素治疗达标的基础。没有血糖监测,胰岛素治疗是不可能治疗到位的。相对于每天只注射一次基础胰岛素的患者来说,每天需多次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血糖监测尤为重要。
对于口服药治疗糖尿病的患者在血糖监测方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血糖监测频率也要因人而异。如有些患者药物治疗时血糖控制的很好,空腹血糖在5-7mmol/L,餐后血糖在10.0mmol/L以下,每周测1-2次,甚至一个月测1-2次血糖即可。如出现血糖突然升高或降低,就要加强监测频率了,另外还需要及时就诊。
出现血糖波动的时候,或者是在调整用药的阶段,除要了解血糖监测的点、段、谱的概念之外,通常要监测多长时间?需要连续监测多长时间?
还是要因人而异。特殊患者如特别严重的高血糖的患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以及手术前的患者,需要每天做监测,以确保血糖能尽可能控制好。此外妊娠期的妇女,生产前也需要做好血糖监测,可能2-3天就要监测一次多点血糖,这样能保持血糖稳定,以确保孩子的安全。腹泻、发烧、食欲不振、心绞痛等这种特殊情况下,也要增加监测频次。
大部分患者不需要天天监测,要根据血糖波动的严重程度看,如果波动的幅度特别大,患者又有特殊情况时监测频率就要高一些。绝大多数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在比较稳定的情况下每周测一天就可以了;如果口服药治疗的患者且血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一个月测一天就可以了。具体监测频率要因人而异,根据病情情况来定。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达标的基础,也是一个准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不少患者嫌麻烦,还有部分患者会有经济上的考虑,这样会对控制血糖有多大影响?
把血糖监测做的好的患者和做的不好的患者一年的医疗花费做了统计,最后统计的结果是:血糖监测做的好的患者,虽然在监测上的费用确实是增加的,但是治疗就会更加到位,同时可以避免很多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将来住院的费用就减少了,最后总的费用算下来还是省钱的。尤其是胰岛素治疗的、病情不稳定的、易发生高血糖和低血糖的、易发生酮症酸中毒的患者,血糖监测越到位,将来的不良事件越低,最后省钱越是明显。
无论是处于哪一种情况的考虑,希望病友们能够意识到血糖监测对控制血糖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