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
术语
缩写
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ZES)
定义
由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胃泌素瘤)分泌胃泌素,造成胃酸显著升高,从而导致的严重的消化性溃疡
影像学
一般特征
最佳诊断线索
富血供的胰腺肿块伴多发消化性溃疡和胃皱襞增厚
位置
胃泌素瘤:胰腺(75%),十二指肠(15%),肝和卵巢(10%)
常见部位:胃泌素瘤三角
上:胆囊或胆总管
下:十二指肠第二和第三段
中:胰腺颈体交界区
溃疡:胃和十二指肠球部(75%)、球后和空肠(25%)
平片表现
钡餐检查:胃、十二指肠和空肠近端
大量液体稀释钡并破坏黏膜涂布
胃皱襞明显增厚
消化性溃疡:圆形或卵形的钡餐聚集,由薄或厚的低密度边缘(黏膜水肿)和放射状皱襞包围
CT表现
胃泌素瘤
小或大,密度不均匀的病灶,±囊性和坏死区域,±钙化
肝转移是常见的
动脉和门静脉期的富血供(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局部或血管侵犯
胃、十二指肠及近端小肠炎性改变
胃、十二指肠和空肠皱襞增厚
穿透性溃疡
胃壁和十二指肠壁增厚、管腔狭窄
溃疡穿孔的征象
腹腔内游离的空气(来自十二指肠或胃窦)或小网膜囊(来自胃溃疡)
MR表现
T1WI
脂肪饱和序列下胰腺低信号结节
T2WI
自旋回波序列上呈高信号
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
增强T1WI
脂肪饱和延迟自旋回波序列呈高信号、富血供
超声表现
超声内镜
与CT或MR相比,检测小胃泌素瘤更好
通常是均匀的低回声肿块
术中超声检查
检测出非常小的肿瘤(75%~%的敏感性)
成像推荐
最佳影像方案
对胰腺及可能的转移灶进行螺旋CT或MR检查
超声内镜对原发部位的诊断和引导活检
鉴别诊断
胃炎
由于幽门螺杆菌、非甾体抗炎药等所致
胃窦是最常见的部位
气钡双重对比成像
胃皱襞增厚
胃小区增大(直径≥3mm)
CT表现
胃窦周围壁增厚伴黏膜下水肿
钡餐和CT表现可能类似ZES
诊断:胃镜活检、培养、尿素呼气试验
胃癌
气钡双重对比造影表现
早期胃癌
浅表病变:黏膜结节、溃疡、斑块状或局限性增厚胃皱襞
与ZES的局灶性消化性溃疡不可区分
CT表现
胃癌通常胃腔狭窄,壁增厚伴黏膜下软组织(非水)密度
早期胃癌
局灶性壁增厚伴黏膜不规则
可能与ZES的局部消化性溃疡相似
诊断:胃镜活检和组织学
胃转移和淋巴瘤
胃转移:最常见的起源器官
恶性黑色素瘤、乳腺、肺、结肠、胰腺
胃淋巴瘤
胃是最常累及的消化道器官
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
钡餐表现
恶性黑色素瘤:“牛眼征”或“靶征”病变
黏膜下肿块中央溃疡
乳腺癌转移
皮革胃或“皮革瓶”表现
胃窦和胃体无扩张和不规则增厚的皱襞
黏膜结节状、溃疡和毛刺与ZES消化性溃疡类似
胃淋巴瘤
弥漫性增厚的不规则皱襞、散在溃疡、溃疡黏膜下肿块。
低级别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融合,不同大小的结节
CT表现
显著增厚的胃壁和黏膜皱襞
“牛眼征”、“靶征”或巨大空洞性病变
增厚的胃皱襞和溃疡可能诊断为ZES
外源性炎症
胰腺炎
胃壁增厚可能与ZES类似
其他胃炎
克罗恩病,嗜酸性胃炎
早期胃克罗恩病:多发性口疮
嗜酸性粒细胞:结节状黏膜、皱襞增厚
病理
一般特征
病因
胰岛细胞瘤是神经内分泌肿瘤
通常是胰腺非β细胞肿瘤(胃泌素瘤)
胃泌素瘤起源于胰岛朗格汉斯细胞胺前体摄取和脱羧细胞
发病机制
胃泌素瘤:胃泌素水平升高→胃酸分泌增加→消化性溃疡
相关异常
20%~60%的患者与多发性内分泌肿瘤1型(MEN1)有关
MEN1:垂体、甲状旁腺、肾上腺皮质和胰腺肿瘤
胚胎学/解剖学
胰岛细胞瘤:起源于神经外胚层
直视病理特征
肿瘤:包膜和内部致密;可能有囊变、坏死性伴钙化
显微镜下特征
胃泌素瘤:具有均匀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小圆形细胞
溃疡:坏死的碎片,肉芽组织区
临床问题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体征/症状
疼痛、酸度增加、严重反流、腹泻、上消化道溃疡
实验室数据:胃泌素注射试验
90%患者血清胃泌素pg/ml(高于基线水平)
诊断
胃泌素瘤与消化性溃疡的影像学研究
高胃泌素血症是ZES的特征
血清胃泌素水平0pg/ml,是诊断ZES的指标
人群分布特征
年龄
任何年龄组,但在40~50岁更常见
性别
男女
流行病学
与胰腺外分泌肿瘤相比,少见
占胰腺肿瘤的0.1%~1%
胃泌素瘤是胰岛素瘤中最常见的第二种功能性内分泌肿瘤
胃泌素瘤多发(60%),恶性(60%),转移(30%~50%)
自然病史及预后
预后
原发胃泌素瘤手术切除预后良好
如果手术后发生胃泌素瘤、肝转移或溃疡复发,则可能预后不佳
并发症
胃泌素瘤a:恶性风险增加、转移
消化性溃疡穿孔
治疗
药物:蛋白质泵抑制剂治疗胃溃疡
手术:胃泌素瘤切除
肝转移:化疗和肝动脉栓塞
诊断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