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精彩回顾3T肺癌优秀病例展示赛MDT [复制链接]

1#

近年来,肿瘤免疫疗法对于改善某些类型的肿瘤治疗做出了突出的成绩,为无数患者带来了新生的曙光。随着PD-1/PD-L1的治疗技术和CAR-T细胞治疗在临床取得了巨大成就,免疫治疗已经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肿瘤免疫治疗可能成为癌症研究乃至最终治愈肿瘤的方向。在这一大背景下,赛生医药(中国)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外科杂志主办,医者纵横多学科平台承办的肺癌“3T”优秀病例展示比赛在各大城市火热举行。“3T”即抗肿瘤免疫循环中的关键免疫细胞T细胞(Tcell)、患者免疫状态的时间(Time)以及胸腺法新(Ta1),参赛者们通过病例实践交流,结合临床研究和临床经验,最终能更好的帮助患者在治疗中受益。

年11月28日,肺癌“3T”优秀病例半决赛在广州顺利举行。本次会议借助医者纵横多学科平台直播进行,邀请了医院陈振光教授和广州医院殷伟强教授担任会议主席,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周鹏辉教授、广州医院梁文华教授、重庆医院张诚教授、昆明医院李旭教授、广西医院周华富教授担任评委。

本场共有6名选手进行了病例演讲,下面和小编一起回顾一下精彩的比赛过程吧!

案例1广州医院

(视频00:42:11)

首先,由广州医院何绮华医师分享的以“咳嗽2月余”为主诉入院就诊的52岁女性患者。具体诊疗过程如下:

既往史

既往体健,无吸烟史,无肿瘤家族史。

既往辅助检查

-12-7胸部CT平扫+增强:1.右上肺尖后段病变,考虑肺癌,拟两肺、右侧斜裂及水平裂及胸膜多发转移。2.右侧胸腔少-中量积液。

-12-7颈、腰椎MRI示颈椎、腰椎间盘突出。余头颅MRI、骨ECT等检查无明显异常。

-12-14右侧肺胸膜活检术+右侧胸腔热灌注术,-12-18再次行右侧胸腔热灌注术。

-12-14病理:(胸膜)结合免疫组化结果,病变为肺腺癌转移。

免疫组化:CK7(+)、TTF1(+)、NapsinA(+)、CK5/6(-)、CR(-)。

基因检测结果示:EGFR(-)、ALK(-)

临床诊断

1.右上肺腺癌并胸膜、肺内多发转移T1bN0M1b(肺)IVb期;

2.颈椎、腰椎椎间盘突出。

治疗方案

-12-30开始予以AP方案化疗6程并予以A维持治疗4个疗程至-8-24。具体为:力比泰(A)mg/m2+卡铂(P)mg/m2,q3w。疗效:PR。

复查结果:肿瘤有增大。

2.入组罗氏YO研究,于-9-29随机入组,治疗组为MPDLA/atezolizumab(PD-L1)。-9-30、10-21行2疗程治疗,复查疗效SD。11-9、11-30再次行2疗程治疗。-12-20行第5疗程治疗,过程顺利。

-1-11复查胸部CTPFS23月+

3.-1-12、2-9、3-7、4-7给予化疗健择1.6gD1、8+卡铂mgD1-2方案。疗效评价SD。

-5-5全身骨显像及腹部SPECT/CT融合显像:左侧髂前上棘骨及骶椎右侧局灶性骨质代谢异常活跃灶,考虑为骨转移。(PFS34月)

4.-5-16开始易瑞沙mgqd同时继续健择单药维持治疗唑来膦酸(择泰)4mgq3w-4w。疗效:PRPFS月。

5.易瑞沙mgqd健择单药维持治疗+avastin7.5mg/kgq3w-4w、唑来膦酸(择泰)4mgq3w-4w。疗效:SDPFS月。

6.-8-12开始泰瑞沙80mgqd+择泰维持治疗,日达仙1.6mgq3d持续应用。

-9-12胸部CT对比-7-22CT示:两肺多发转移瘤较前减少缩小、密度降低。

年1月7日,患者疾病控制情况依旧良好。

年9月11日复查。

患者治疗过程

本病例讨论问题:

1、术中先处理肝还是肠?

2、化疗方案?希罗达、爱必妥联合治疗?

3、转化治疗后易消失的病灶如何处理?术中是否做超声造影?

4、局部肝动脉灌注?

精彩点评

来自重庆医院张诚教授对何绮华医师分享的病例进行点评:该病例右上肺腺癌并胸膜、肺内多发转移,从年开始治疗至今(化疗、免疫治疗),治疗过程描述较详细,完整展示了患者肺癌治疗的全程化管理。但是病例的PPT制作缺乏层次感,关于药品的名称尽量使用化学名,而非商品名,同时针对于该病例提出以下问题:

1.该患者做了4个疗程的化疗,为什么在最后一个疗程结束1个月以后才复查?

答:患者在做2个疗程后接受复查,该PPT中未完全展示该患者的全部复查结果。

2.患者使用日达仙进行增强免疫力治疗,有没有治疗指征,使用后需要监测哪些指标?

答:患者为晚期肿瘤患者,之前经历过几次化疗,本身免疫力较差,使用日达仙为增强其免疫力治疗,主要根据患者的主观意愿,且治疗后效果明显。日达仙使用后需要监测CD4,CD8表达等实验室指标。

广州医院

案例2医院

(视频00:59:22)

接下来,由医院周溢鑫医师分享的以“咳嗽伴右髋部疼痛、双足底麻痛1月”为主诉入院就诊的53岁男性患者。具体诊疗过程如下:

病史简介

既往史:既往史、家族史无特殊。

吸烟36年,10-20支/天,戒烟1个月。

既往辅助检查

1.右下肺结节,代谢增高,考虑原发恶性病变。

2.右肺门及纵膈4R区多发肿大淋巴结,代谢增高,考虑转移。

3.右侧髂前上棘骨质破坏,代谢增高,考虑转移。腰10椎体骨转移,侵犯椎管。

4.颅脑MRI:颅脑多发转移瘤。

基因检测

思路迪NGS检测:驱动基因阴性;TMB13muts、PD-L1TPS50%(22C3);STK11(p.GAfs*91Exon4)mutation。

临床诊断

右下肺周围型肺低分化腺癌伴右肺门、纵膈淋巴结、右髂骨及椎体、颅脑多发转移cT2N2M1IVA期EGFR、ALK野生型PD-L1TPS50%。

治疗方案

-02-23开始至今一线替雷利珠单抗+安罗替尼治疗10程:替雷利珠单抗mg,ivdrip,Q3W,安罗替尼12mg,po,QD,D1-14,Q3W,2程、4程、6程、8程后均评估PR。

护骨治疗:地舒单抗mgQ4W

免疫调节治疗:日达仙1.6mgQW2、5

颅外病灶评估

本病例讨论问题:

1.PD-1+小分子抗血管TKI治疗晚期NSCLC有望在单药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疗效,在本例患者中对脑转移、骨转移控制疗效较好。

2.PD-1+小分子抗血管TKI的疗效预测指标,如何选择合适人群?

3.IO联合抗VEGF,单抗ORTKI?

4.胸腺法新可能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神助攻”。

5.局部治疗时机?

精彩点评

广州医院梁文华教授对周溢鑫医师分享的病例进行精彩点评:mNSCLC患者治疗过程中方案选择非常重要,该患者为驱动基因阴性,STK11突变阳性,同时伴有脑转移、骨转移,经综合衡量后,给予患者PD-1免疫治疗联合小分子抗血管TKI靶向治疗,同时给予护骨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胸腺法新),10周期后疗效达PR,效果较明显。众所周知,PD-1和PD-L1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检查点之一,PD-1/PD-L1通路是NSCLC的治疗中一个十分有前景的靶点,然而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PD-1/PD-L1抑制剂的疗效仍有争议。该患者的治疗表明PD-1联合小分子抗血管TKI治疗晚期NSCLC有望在单药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疗效,同时胸腺法新可能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神助攻”。此外,周溢鑫医师的演讲旁征博引,治疗方案的选择由文献引出,有理有据,展现的非常好。

医院

案例3中医院医院(视频01:15:43)

第3个案例是由中医院医院蔡松华医师分享的以“体检发现左肺上叶肿物4天”为主诉入院就诊的61岁女性患者。具体诊疗过程如下:

病史简介

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肿瘤家族史:无。

查体:一般情况可,左肺上叶呼吸音较弱,腹平软。

PS评分:0分

辅助检查

1.肺癌六项:CEA6.92↑ng/ml、ProGRP50.97pg/ml、CYFRA21-18.39↑ng/mlCA.3U/ml、NSE23.79↑ng/ml、SCC5.00↑ng/ml。

2.其余化验指标未见明显异常。

3.颅脑MRI:双侧大脑半球对称,脑实质未见明确异常信号;双侧脑室、脑沟及脑池无增宽或变窄;中线结构居中。颅骨未见明确异常信号;扫及右侧腮腺显示欠具体。

4.骨扫描:左侧骶髂关节下份放射性增高灶,考虑良性(骶髂关节炎)。右膝关节、双足放射性稍增高灶,考虑良性改变。

5.电子支气管镜:声带活动正常;气管未见明显异常,隆突锐;右肺所见各级支气管开口未见明显异常;左肺固有上叶前段亚段支气管新生物堵塞,余左肺所见各级支气管开口未见明显异常。

病理结果

左肺固有上叶前段:分化差的癌,结合免疫组化结果,考虑为腺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AE1/AE3(3+),TTF-1(2+),NapsinA(-),P40(-),CD56(-),Syno(-),ChrA(-),Ki-67(+80%),P63(-)。左下气管旁(4L):送检组织内见少量分化差的癌。

基因检测

临床诊断

左肺上叶腺癌(T3N2M0,IIIB)

治疗方案

第一程(年7月31日):培美曲塞mg+卡铂mg+信迪利单抗mg。

第二程(年8月22日):培美曲塞mg+卡铂mg+信迪利单抗mg;新辅助治疗期间予以日达仙(胸腺法新)皮下注射,一周两次。

术后左侧胸引依次为60ml→ml→ml→ml→ml,拔管后顺利出院。

第三程(年10月21日):培美曲塞mg+卡铂mg+信迪利单抗mg。

第四程(年11月11日):培美曲塞mg+卡铂mg+信迪利单抗mg;辅助治疗期间予以日达仙(胸腺法新)皮下注射,一周两次。

治疗期间NLR变化

本病例讨论问题:

1.患者术后已行2程抗肿瘤治疗,后续免疫治疗如何维持?

2.局部晚期患者免疫治疗药物的选择?

3.单药新辅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联合放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

4.新辅助免疫治疗后多久行外科手术治疗?

5.新辅助免疫治疗的安全性如何?能否转化为OS?

6.疗效评估:病理学缓解(MPR)、影像学缓解或其他?

7.如何筛选识别最佳标志物(PD-L1、TMB、驱动基因、其他预测生物标志物),以帮助进行?

8.个体化新辅助免疫治疗?

精彩点评

来自广州医院的殷伟强教授对蔡松华医师分享的病例进行点评:蔡松华医师展示了肺癌中后期的治疗过程,该病例使用药物加手术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疗,效果比较显著。近年来,随着新型药物的出现和治疗模式的优化,肺癌患者的预后已有一定改善。新辅助治疗是对潜在可接受手术切除的患者,先给予术前抗肿瘤治疗后再行手术治疗。新辅助治疗通过术前治疗可以缩小肿瘤体积,降低肿瘤分期,并且可以杀灭患者机体中循环肿瘤细胞及微转移病灶,令患者远期生存获益。新辅助治疗主要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对于该患者术后已行2程抗肿瘤治疗,后续免疫治疗如何维持以及安全性评价也是要思考的重点。在案例分享过程中,蔡松华医师表达上比较完整,思路清晰。

中医院医院

案例4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视频01:33:38)

第4个案例是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蒋莉医师分享的主诉“左下肢乏力2周、癫痫发作3天”入院就诊的64岁男性患者。具体诊疗过程如下:

患者基本情况

PS:1分。体格检查:左下肢肌力III级。

个人史:吸烟30年,20支/天。

既往史、家族史:无特殊。

既往辅助检查

1.血常规、肝肾功能正常。

2.肿瘤标志物:CyFra21-.9ng/ml,CEA6.87ng/ml。

3.-2-14PET/CT:右上肺恶性肿瘤,右侧额叶囊实性占位。

4.-2-23颅脑MR:右额叶肿块,直径约57mm,病灶周围见大片状水肿带,右侧脑室前角及体部明显受压、移位,中线结构向左侧移位。

5.-3-6胸部增强CT:右肺尖肿块,大小约90mm×61mm,考虑肺癌;左下肺背段、左上肺前段、左下肺背段小结节,可疑转移。

病理检查

1.-2-28我院病理会诊:(右肺肿物)分化差的癌,需鉴别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等病变。

2.免疫组化:CK(+),CK7(个别+),CK5/6(-),P63(+),TTF-1(-),NapsinA(-),CK56(+),P53(80%+),Ki-67(90%+),Cga(-),Syn(+),NES(-)。

临床诊断

右肺癌伴双肺、脑转移(cT4NxM1c,IVB期)

患者目前情况

1、脑内病灶单发,但病灶大,诱发癫痫发作,左下肢乏力,需要紧急处理。

2、肺内病灶大小约9cm,但孤立,双肺多发小病灶,考虑转移,无明显症状。

初始治疗方案

1.-2-27全麻下行“右侧额叶占位显微切除术+脑脊液漏修补术+颅骨修补术+颅内压监测装置植入术”。

2.术后病理:符合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脑转移。Ki-67(80%+)。PD-1(少量T细胞+,肿瘤细胞-),PD-L1(约75%肿瘤细胞膜+,3+)。

3.-2-28基因检测:EGFR、ALK阴性,BRCA2拷贝数扩增,TP53突变。

4.修正诊断:右肺低分化鳞状细胞癌伴脑转移(cT4NxM1,IV期,EGFR、ALK阴性,PD-L1高表达)。

5.-3~-7:白蛋白紫杉醇+卡铂×6程,2、4、6程后疗效PR。

6.-6-13~-6-27:全脑放疗45Gy/10F。糖皮质激素、甘露醇脱水。

治疗后患者情况

1.颅脑病灶经过手术及放疗后目前较稳定,无明显不适症状。

2.肺内病灶经过一线化疗后缩小将近70%。

3.肿瘤细胞PD-L1表达约75%。

下一步治疗经过

1.-7~-2:Keytrudamg×9程。日达仙1.6mgq3d。2程、6程疗效PR,9程疗效SD。

2.乏力,甲功异常,考虑免疫相关内分泌毒性。

治疗后患者情况

1.肺部病灶稍增大,颅脑病灶稳定,总体疗效SD,CEA持续上升。

2.9程PD-1后出现乏力、甲功异常,考虑免疫相关性内分泌毒性。

下一步治疗经过

1.-3~-4:Keytruda+GP×2程,同时服用甲状腺素片。

2.疲乏、怕冷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较前明显,暂停免疫治疗。

3.-5~-6:GP×2程。

治疗后患者情况

1.PD-1单抗联合化疗后肺内、颅脑病灶稳定,CEA下降。

2.治疗过程出现甲减,停用PD-1后,甲减症状减退。

下一步治疗经过

1.-6~-4:特瑞普利×9程。日达仙1.6mgq3d。3、6程后疗效评价SD。

2.未见甲减发生。

治疗后患者情况

1.癫痫发作,颅脑MR提示放射性脑损伤。

2.换用特瑞普利单抗后未再出现甲减,肺内病灶稳定。

下一步治疗经过

1.-5~-10:特瑞普利+贝伐珠单抗×6程。甘露醇脱水。2、4、6程后脑水肿较前好转,肺内病灶疗效评价SD。

治疗体会

1.免疫治疗改变晚期肺癌治疗格局;

2.免疫治疗为晚期肺癌带来长生存;

3.胸腺法新是免疫治疗组成的部分;

4.脑转移的处理需要多学科的合作;

5.需密切监测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

精彩点评

广西医院周华富教授对蒋莉医师分享的病例进行点评:肺癌是最常见的恶行肿瘤之一,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往往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首位。在我国由于吸烟、环境等因素,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肺癌发病率均逐年升高,目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已跃居于恶性肿瘤的首位。脑部位置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转移部位,临床中1/4的肿瘤患者均会发生脑转移,其主要原因是恶性肿瘤若没有得到良好控制会不断的繁殖、生长,不仅会缩短患者的生命周期,还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能力。蒋莉医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非常好的病例,该患者肺癌并发脑部转移,脑内病灶单发,诱发癫痫发作,经过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疗整体病情稳定。患者脑部手术切除,对于肺部肿块有一定的缩小,那么可以考虑联合肺部胸外科切除对患者的病情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案例5广西医院

(视频01:53:00)

第5个案例是由广西医院符宗望医师分享的以“检查发现肺占位13天”为主诉入院就诊的41岁男性患者。具体诊疗过程如下:

病史简介

患者自诉-10-21因体检在行胸部CT发现“左肺上叶结节”,无发热、咳嗽、咳痰,无乏力、消瘦、四肢关节疼痛,无午后潮热、盗汗,门诊拟“肺占位性病变”收入我科。自发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良好,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平素体健,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传染病、过敏史、外伤史、手术史及输血史。

否认吸烟嗜好,家族史:否认相似家族病史及遗传病史。

辅助检查

1.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感染综合、血脂、心肌酶、空腹血糖、血气分析未见明显异常。

2.癌胚抗原CEA:2.63ng/ml、糖基抗原CA:11.13U/ml、血清铁蛋白:.00ng/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31.24ng/ml、糖基抗原CA:6.07U/ml、鳞状细胞癌抗原定量:0.10ng/L。

3.胸部X线片:左上肺结节:周围型肺癌?炎性病变?(浅分叶,大小约1.6cmx1.7cm)。

4.胸部CT:左肺上叶下舌段结节:周围型肺癌?(大小1.6cmx1.7cmx2.0cm,边缘可见浅分叶及长矛刺,肺门及纵隔未见肿大淋巴结影)。

临床诊断

左上肺下舌段占位性病变(周围型肺癌cT1bN0M0IA2期?炎性结节?)

治疗方案

治疗后肿瘤指标变化

癌胚抗原CEA:2.78ng/ml、糖基抗原CA:13.77U/ml、血清铁蛋白:.00ng/m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1.84ng/ml、糖基抗原CA:8.58U/ml、鳞状细胞癌抗原定量:0.40ng/L。

随后复查:癌胚抗原CEA、糖基抗原C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糖基抗原CA、鳞状细胞癌抗原定量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血清铁蛋白:.11-.00ng/ml。

治疗体会

1.标准的手术方式及规范的后续辅助治疗是肺癌治疗疗效的保证,后期患者因未按嘱治疗,导致肿瘤进展;

2.该患者自.02出现肺部感染后开始使用胸腺法新增强免疫治疗,其后未出现细菌及真菌感染,说明其可能提高了免疫力,增强了对感染的抵抗力,化疗后未出现不良事件,减少了化疗的毒副作用,改善了生活质量;

3.无病生存时间长达46个月、靶向用药17个月出现耐药,耐药出现较晚、耐药后加量仍然可以控制肿瘤5个月,可能增强了化疗和靶向药物的疗效,延长了患者的生命。

精彩点评

来自广州医院的殷伟强教授对符宗望医师分享的病例进行点评:该患者是左上肺叶浸润性中分化腺癌,手术切除后,后续的辅助治疗是肺癌治疗疗效的保证。该患者自年出现肺部感染后开始使用胸腺法新增强免疫治疗,其后未出现细菌及真菌感染,说明其可能提高了免疫力,增强了对感染的抵抗力。

该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辅助治疗方案,只是根据临床经验,没有相关的病例诊断和循证医学的基础,有待加强规范。同时,殷教授指出参加比赛的病例内容和治疗方案尽量规范,既有理论依据又要有实践依据,为临床提供实践性意见。医师在临床上面对患者的治疗有自己的经验,但是要与学术结合,把临床的经验变成依据,为临床做指导。

广西医院

案例6医院

(视频02:10:35)

接下来,医院罗骏医师分享的因“体检胸部CT发现右肺下叶结节影1周”入院就诊的71岁女性患者。具体诊疗过程如下:

病史简介

既往史: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4年,不规律服药,未检测血压、血糖。

个人史:否认吸烟饮酒史(二手烟接触史50年)。

查体(-)。

辅助检查

1.胸部CT:右肺下叶背段见一不规则结节,大小约1.9*1.3cm,边缘呈分叶状,增强后明显强化,纵隔脂肪间隙及血管影清晰,其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影。

2.肺功能: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轻度下降,残气功能基本正常。

3.心脏彩超:左房稍增大,左室顺应性减退。

临床诊断

1.右肺下叶结节性质待查:肺癌?结核球?炎性假瘤?

2.原发性高血压3级极高危高血压性心脏病

3.II型糖尿病

4.胆囊结石

治疗方案

1.于年7月22日在全麻胸腔镜下右肺下叶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术后24小时给予头孢呋辛钠静滴预防感染,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祛痰,氨茶碱滴入、异丙托溴铵、布地奈德平喘,二甲双胍、胰岛素控制血糖,氨氯地平控制血压,抑酸、镇痛、止吐、辅助咳嗽排痰等对症支持治疗。

治疗经过

炎症指标和免疫功能

本病例讨论问题:

1.高龄、肿瘤及手术等因素可使患者围手术期处于免疫低下的抑制状态,术后易发生感染,围手术期改善免疫力治疗十分重要。

2.若已经出现感染,传统治疗联合胸腺法新能够加速对感染的控制,改善预后。

精彩点评

来自医院陈振光教授对罗骏医师进行点评:罗骏医师分享了一例浸润性肺腺癌患者的诊治过程,术前一周给予胸腺法新(1.6mg.qod,3次)提高免疫力,此后进行全麻胸腔镜下右肺下叶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患者同时伴有肺部感染、I型呼吸衰竭及阵发性房颤等情况,术后进行对症治疗,并继续给予胸腺法新治疗。高龄、肿瘤及手术等因素可使患者围手术期处于免疫低下的抑制状态,容易产生术后感染,围手术期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治疗十分重要。若术后已经出现感染,传统治疗联合胸腺法新能够加速控制感染,改善患者预后。对于本例患者参照文献推荐的计量使用胸腺法新的剂量可能有所不足,是否可以考虑适当增加用量对抗围手术期的免疫抑制,从而避免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守护生命。

医院

颁奖环节

最后,陈振光教授对全体参赛者指出:案例分享比赛的形式是幻灯演讲,要先演后讲,演与讲相结合;选手整体的气场要有自信,与评委和听众有眼神交流,语言尽量不要口语化,声音要洪亮;要注意演讲的时长,不要超时,影响分数;针对于幻灯片的制作,要尽量减少幻灯片的切换动作,不要手动播放视频,影响效果。

经过了近3个小时的角逐,来自重庆医院的罗骏医师和医院的周溢鑫医师分别获得第一、二名冲进了总决赛,其余4名选手获得优秀奖。本次案例分享不仅锻炼了选手的演讲能力,也让线上、线下的听众受益匪浅,通过临床的实际案例,为诊疗过程中出现的疑点、难点提供了宝贵经验。

祝贺晋级决赛选手,同时感谢各位评审专家的辛勤付出!祝愿选手们在总决赛再获佳绩、突破自我!

THE

END

文稿IMelody

小编IEvans

-特别鸣谢-

医者纵横线上活动集结了国内众多的学术中青年精英,分享国内外指南、研究进展,进行疑难病例的讨论,旨在让学术交流更加便捷,造福更多基层医生。

版权声明

本文由"医者纵横多学科平台"发布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收看往期会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