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十九世纪现代医学面临的挑战是肺炎,二十世纪是癌症,二十一世纪则多加了神经系统疾病。何为神经系统疾病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的以感觉、运动、意识、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神经系统的损伤会导致一连串的事件,最终会造成神经元丢失和急性或慢性功能障碍。这些过程可以引起神经系统疾病如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症,中风,创伤性脑损伤,脊髓损伤和脑瘫等。
近年来国内开展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流行病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脑血管病、癫痫、帕金森病及痴呆等方面。目前,我国帕金森病患病率为9.2/10万~21.1/10万,有研究显示50岁以上者患病率为1.02%,阿尔兹海默病患病率2.8%~4.2%。
这些疾病给患者、家庭和整个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财政负担。大多数患者在确诊后无法获得任何有效和标准化的治疗,使他们及其家人处于无助状态。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如此重视开发新的、更有效的方法来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原因。
目前,许多神经系统疾病难以治愈。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常遭受瘫痪、丧失社交功能、生活困难等折磨,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延缓疾病进展是难治性神经疾病的主要治疗目标。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是神经再生和修复的理想细胞来源。近年来,干细胞已经成为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的一个非常有希望的治疗新方向。
②干细胞治疗,一直以来备受争议。干细胞治疗是把健康的干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使其修复或替换受损的细胞或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干细胞由于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形成各种组织细胞的特性,在细胞替代治疗和组织器官修复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能,为人类所面临的重大健康挑战提供了新的解决策略,近年来已成为新医学革命的核心之一。但由于干细胞临床研究涉及安全、伦理、科学等一系列难题,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发布《细胞治疗产品研究与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等规范性文件引导、规范相关临床研究,只有临床和科研具有较高水平和实力并符合条件的机构和部门才有资质开展相关研究。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医院神经内科牵头申报的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正式获批,获批项目名称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研究”。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是一种以视神经炎和脊髓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高复发、高致残、高致衰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中青年,亚洲人群易感,该病极易复发且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预后较差。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只对部分人有效,而且效果一般。开发有效治疗NMOSD的新药是全世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前期研究发现,具备免疫调节和组织损伤修复等功能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具有治疗NMOSD的前景,特别是管阳太教授团队获得国家卫健委hUC-MSC治疗NMOSD备案后开展的临床研究发现,hUC-MSC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管阳太教授表示,该研究项目将在未来5年内建立起一套符合干细胞药物管理、针对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临床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产品生产工艺,申请或获得1项国家细胞新药注册。人源性神经干细胞治疗缺医院神经内科另一项通过国家备案并且正在进行中的干细胞临床研究。神经系统在损伤或退行性病变后,自我修复能力非常有限,目前的治疗手段也有一定的限制,很多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残障。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干细胞疗法有望成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干细胞通过多种机制活化机体功能,如旁分泌、营养、免疫调节和细胞分化等,达到受损组织修补和功能恢复的效果。③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理想工具
20世纪80年代首次进行了神经系统细胞和组织移植,这次移植的目的是通过直接替换丢失的细胞来促进再生。近年来,随着干细胞科技的发展,出现了以iPSC技术为特点的自体移植策略。然而这种方法的临床转化还远未实现,因为这些细胞的致瘤性和长期免疫原性潜能尚未进行测试。间充质干细胞成为了新的方向。一方面,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很容易地从组织中获得,在体外扩增,并以自体或异体的方式移植。另一方面,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产生免疫调节、促血管生成、组织重塑、抗凋亡、分泌生长和营养因子等作用。分泌的这些因子可以支持宿主细胞的存活、损伤组织的重建以及局部祖细胞的激活和分化。间充质干细胞的上述特征使其成为治疗过度炎症和神经退行性变引起的神经系统疾病的理想工具。MSC如何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作用?脑的过度炎症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退化的最具破坏性的力量。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迁移到损伤部位,再加上其免疫调节特性以及减少炎症的发生,炎症状态的降低可能有助于间充质干细胞直接修复神经回路和激活内源性神经发生。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可减轻大鼠脊髓损伤或癫痫的小胶质细胞增生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间充质干细胞还能抑制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此外,移植的间充质干细胞可将激活的M1表型小胶质细胞转换为再生的M2表型。例如,在APP/PS1双转基因小鼠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中,间充质干细胞的移植可减少小胶质细胞的淀粉样蛋白沉积。在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中,间充质干细胞也被证明可以改善血脑屏障的完整性。间充质干细胞的神经再生能力主要也是基于宿主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大量旁分泌物质,例如神经生长因子、胰岛素类生长因子等。有学者研究了慢性疤痕的性质及其阻碍轴突生长的能力,在局部生长刺激因子的作用下,慢性损伤的脊髓轴突可以通过胶质瘢痕再生。另外,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提供一种生长因子,以增强跨脊髓损伤的轴突伸长,并将空洞的形成最小化。有趣的是,在缺氧条件下收集间充质干细胞时,生长因子的分泌、神经发生和干细胞的存活都得到了改善。展望在各种神经系统疾病中,特别是在临床试验中,已发表的关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结果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在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弥补了传统医学没有提供有效治疗的不足。不过,间充质干细胞促进组织再生的探索还有广阔的空间。未来,仍需要多学科的研究来为间充质干细胞走向临床提供更多可靠的依据。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