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集采中标,甘李药业掌门人可以安心退休了 [复制链接]

1#

据不可靠数据,今年的万名大学毕业生中,有万考公,万考研,万考教师资格证。也就是说,几乎没有多少人不想吃国家饭。

老韭不禁慨叹,宇宙的尽头果然是编制啊!而拿编制的目的,无非就是稳定。

其实不光毕业生们追求稳定,企业家们也一样,尤其是掌门人身退的时候,为了给自己和家族一个美好的未来,纷纷用各种方式来完成财富的传承公司经营权的交接。就比如说甘李药业的掌门人甘忠如,就采取了靠岸的方式。

在11月26日的胰岛素专项药品集采中,甘李药业参与竞标的六种主力产品全部中标A类(也就是薄利多销的那一类)。

(甘李厂区)

为什么说是主力产品?因为这六种产品(精蛋白人胰岛素混合注射液(30R)、赖脯胰岛素注射液、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5R)及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年和年前三季度占营收比例均在90%以上。

老韭计算了一下,按照中标产品的首年基础采购量和采购价格计算,总价不到7亿元。甘李年胰岛素制剂的销售量为万支,中标产品基础采购总量只有万支。虽然甘李药业在公告中说“公司仍可以由于医疗机构的选择获得集采约定采购量之外的其他用量”,但老韭高度怀疑,这个量能有多少,谁会放着集采的低价药不用去买集采之外的高价药?

所以说,按照年33亿的营收来说,按照集采基础量来估算,年甘李的营收很可能在10亿以内,大降三分之二以上。

集采之后销售代表的作用锐减,销售费用必然大降(意味着销售代表可能失业),但即使大降,销售收入的总数就那么一点,必然会影响利润。

过去,甘李一直是高利润或高融资的资产负债表扩张模式,集采之后,这种模式可能戛然而止。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甘李的产品很单一,上述六种产品已经几乎是全部家当。

(过去几年甘李资产负债表一直在扩张)

虽然甘李号称是国内唯一能生产第三代胰岛素的厂家,但是,这种局面可能正在打破。甘李在招股书中也很明确的说了这一点。

目前我国的胰岛素市场规模大约在亿人民币(年的数据),随着老龄化到来,这个规模肯定会进一步增长,但老韭分析,这个规模的扩张还是有上限的,首先胰岛素使用起来很麻烦,长期使用会造成皮肤不可修复的损伤,其次我们国家在糖的饮食习惯上不像欧美国家那么夸张(对比一下体型就知道,欧美人很多臃肿的胖子,特别爱吃甜食),所以这个市场将来增长到什么程度,估计有限。

胰岛素本身的迭代速度也不是那么快,从第一代的动物胰岛素,到第二代的人胰岛素,再到目前第三代的类胰岛素,而目前的发展趋势不是第四代,而是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比如双胍类药物和DPP-4抑制剂等,这类药物可以减少胰岛素的使用量,所以说,胰岛素发展到第三代已经很成熟了,以后迭代会越来越慢。

甘李药业的掌门人甘忠如出生于年,今年已经是74岁高龄了,而当初创业时一起并肩作战的通化东宝的创始人李一奎已经退休,交棒给了年轻一代管理层,实际上,甘忠如也一直在谋划退休,从近年来的动作可见一斑。

近些年,甘李药业一直谋求上市,但登陆资本市场之路并不顺畅。年,甘李药业首次冲刺IPO,后被终止审查。年,甘李药业再度重启IPO,直到年6月5日,才获准上市。

(甘李上市当天的敲钟仪式)

而上市之后,甘李果然开始交棒,甘忠如等三位高管辞去职务,交给年轻一代。虽然一开始被指责为套现离场,但根据目前的持股情况来看,甘忠如的持股比例较上市之前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确实是在谋求退休,而不是离场套现。

集采是趋势,就像体制内的工作一样,虽然钱不多,但是稳定。所以,甘李此次集采中标降价程度超乎预期,其中门冬胰岛素注射液报价19.98元,降幅超72%,为了中标,可以说是不惜代价了。

或许对甘忠如来说,面对即将到来的退休,稳定比什么都重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