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瘤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父母不高,孩子比同龄人矮,要不要提前干预 [复制链接]

1#
北京医院白癜风治疗 http://www.xftobacco.com/index.html

本文为转载,作者:力优。

上周,医院研究小儿矮小症、内分泌的专家、儿科主任医师王春林。

王春林,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大医院儿科主任、新生儿科主任,毕业于浙江大学。从事小儿内科疾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20余年,主要从事矮小症、生长激素缺乏症、肥胖症等内分泌疾病的遗传与临床研究。

专访当天,王春林主任恰好做客人民日报主办的《中国儿童生长发育健康传播行动》直播节目,为家长答疑孩子身高发育方面的问题。在直播间亲临观摩了整场直播交流后,我就一些家长特别关心的问题独家咨询了王主任。

以下这些问题,王主任都详细解答了:

1父母不高,娃也比同龄人矮,能不能打生长激素?

2娃身高发育正常,但父母对孩子身高期望比较高,是否可以打?

3几岁介入比较保险?早干预和晚干预差别很大吗?

4目前市面上有哪些生长激素可以选择,费用如何?

5打了生长激素,成年后会增加骨折的风险吗?

7药物带来的风险利弊如何权衡?

...

生长激素——“特效”和“风险”并存

生长激素作为治疗矮小等问题的特效药,它神奇的“特效”、以及背后的“风险”一直是让家长们纠结的根本原因。

阿根廷著名球星梅西,就是典型的受益方。他从12岁开始注射生长激素,之后从1米4长到了1米7左右。

他说一开始是父母给他注射,等他自己学会之后,就一直是自己一个人给自己注射。还笑着说,注射剂跟钢笔杆差不多,有一个小小的针头,扎进去也不觉得痛。

这种钢笔一样的注射器在国内很常见,一般用于注射胰岛素、生长激素。

还有支持的网友现身说法,表示自己注射了生长激素后开始长个,从长到了,足足蹿了19cm,是父母花得最值的一笔钱。

但并不是所有人注射了生长激素都能达到这么理想的效果,有些孩子,用完药只长了3cm↓

男孩小五,15岁,爸爸身高cm,妈妈身高cm,然而15岁的小五只有cm。

骨龄片显示,小五现在的骨骺线已经呈现半闭合状态,即便使用生长激素治疗身高增长最多也不会超过5cm。父母想做最后的努力:“试试吧医生,能长高多少是多少,总比一点不张要好吧!”

就这样,小五用药半年后,身高只长高了3cm,上个月拍骨龄片显示骨垢线已经完全闭合,终身高定格在cm。

效果因人而异还不是关键,家长们最最担心的是,个子高了,却要用其他不良反应来换↓

面对正反两种完全不同的声音,家长该如何科学认识生长激素、做出适合自家娃的判断呢?下面这部分王春林主任的独家专访,或许会帮到你。

生长激素增高,适合你们家吗?

1、医生会进行哪些方面的评估?干预和用药的依据是什么?

需要评估的地方太多了,骨龄、每年生长速率、脑垂体是否有占位性性病变、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药物激发情况...全部需要综合评估!

尤其是生长激素药物激发,是需要住院做的,总共需要抽5次,从中看出生长激素的分泌的最高值(因为生长激素呈脉冲式分泌,一会高一会低,白天的分泌比较低,正常是测不出来的,只有用药物激发后,才能看出它最大分泌值)。

如果峰值达到10以上,说明孩子的生长激素分泌是正常的;峰值不到10,说明缺乏生长激素,那就必须要干预补充了。

2、“小时候矮一点没关系,到青春期就会蹿上来”,这是真的吗?

很遗憾,如果孩子在发育之前一直偏矮,那么“后天蹿上来”的难度也会增大。

但也有例外。比如王主任告诉我,小的时候身高矮,但后面发育迟,到高中、甚至大学还在长,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属于体质性青春期延迟。

最明显的特点是比同龄人偏矮,但也不是特别矮,刚好卡在最低标准、接近p3的水平,这样的孩子往往他的发育水平一直沿着p3这条线在走,同时每年长个5公分,维持在生长速率的下限(标准速率在5~7cm/年),同龄人青春期开始的时候,他还没发育,这样的情况属于晚发育。

我截取了这条王主任说的P3线,大家自行参考↓

另外,王主任还提到晚发育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家族遗传,也就是父母、兄弟姐妹、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直系血统中晚发育的人多不多。

如果多,那孩子晚发育的几率还是比较高的,意味着后面还会长;但如果家里一个晚发育的人都没有,而父母亲本身又偏矮,那么家长把希望寄托于孩子青春期蹿高,可能就太过乐观了。

3、晚发育的孩子,是否需要注射生长激素?

这个要看他“晚”到什么水平,建议医院诊断。

很多孩子从小就被家长认为是晚发育,迟迟不干预,最后到了青春期还没有达到理想身高,就被耽搁掉了。

王主任给我举了个例子:10岁半~11岁的男孩,身高只有1米35,发育后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原来骨龄落后1、2年,现在只需半年就会反超,加快骨骺闭合,而发育后最多只能长25~30厘米,加起来乐观的情况才1米65,家长肯定接受不了。

此时介入已是晚干预,唯一的治疗方案是:

1、用药物抑制性腺发育;

2、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提高孩子生长速度。

两种药物同时作用,孩子受的苦、家长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早干预。

如果早干预,情况会完全不同:发育前期通过3~5年治疗,让孩子的身高和生长激素达到和同龄人一样的水平,之后再比较观察,如果青春期能达到正常发育水平,家长后面就不用担心了。因此,对于这部分的孩子家长应该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原则,不可盲目等待,错过身高最佳干预时机。

4、为什么父母都是正常身高,但孩子却偏矮?

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很多因素,比如遗传。如果父母身高正常、但一方基因中带有隐形遗传的疾病,那他生下的后代会有1/4的几率发病,这就会造成孩子身高偏矮。

还有一种情况是早发育。尤其父母一方身高正常、另一方偏矮,娃前期身高一直处于p3~p5的水平,这样的孩子一定要注意,一旦出现早发育,那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因为整个青春期也就长个20公分(女孩),基础不够,终身高就不会很理想。

男孩第二性征发育特征↓

女孩第二性征发育特征↓

说到这里,王主任比较可惜地告诉我:前期个子矮+早熟,代价是很大的,最后只能和上面提到的案例一样,采用抑制性发育+注射生长激素的治疗方案。

5、早发育的孩子,干预后的效果怎样?

王主任和我分享了一个他印象特别深的一个案例:

是个小女孩,妈妈只有1米5,父亲1米63,她从小就偏矮,而且7岁就发育了,遗传身高只有1米5。经过3年治疗,最后身高达到1米6,应该说还是非常理想的。

6、一个健康、身高正常的孩子,但父母对他的身高有更高的期待,这样的情况下是否可以注射生长激素?

如果孩子一切正常,那就不需要干预。

父母更应该做的是给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营养、运动、睡眠等方面的好习惯后,再看他青春期的情况。如果孩子青春期发育情况比较好,没有必要过度焦虑。

张亮儿子天天、田亮女儿森碟从小在体育场泡大,大长腿妥妥的

7、妈妈1米58、爸爸1米70,孩子遗传身高1米70,特别想努把力让孩子达到理想身高的上限1米75。能否用生长激素干预?

如果父母干预的意愿非常强烈,而娃到了青春期晚期还没有达到遗传身高或预期身高,那就可以拍个骨龄看看他预计还能长高多少,如果情况不理想,最后阶段用生长激素冲一冲的情况,临床上也是有的。建议医院检查后再进行医学干预。

孩子身高70%来自父母遗传影响

8、“青春期晚期”有什么表征吗?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进入青春期晚期?

主要特征是生长速率放慢。比如之前1个月长1厘米,现在3个月才长不到2厘米,那就说明孩子生长期快结束了,这个时候就一定抓牢最后的治疗时机。

千万不能等到一点都不长了,骨龄片发现骨骺线已经闭合,那就没办法了。所以青春期的身高管理很要紧,家长一定要及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